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仅仅只有1支枪,谁知短短4年,这个参谋,就把队伍壮大了百倍,4年时间就扩充了800余人! 刘奎,1910年出生在江西安福县青谷村一个穷苦人家。四岁丧父丧母,被当地农民姚乐文收养,从小放牛为生。苦日子磨出了他的韧劲。1926年,16岁的他加入吉安农民协会,开始接触革命。1927年,他投身农民起义,1928年加入湘南游击队,1929年成为共青团员。1930年,他进入红军第五军当副排长。在攻打长沙的战斗中,他用“火牛阵”战术,让牛群冲破敌军电网,硬是撕开缺口,显露了他的机灵劲儿。 1931年,刘奎正式入党。在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中,他作战勇猛,两次重伤,一次子弹打穿脖子都没死,被战友们叫“打不死的小刘”。1934年红军长征,他因伤留守江西吉安,带着伤继续打游击。抗战爆发后,他加入新四军,担任连长。1938年,他被派去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学工兵爆破,回来后在新四军教导队培训骨干。1940年,他升任司令部参谋,在泾县汀潭保卫战中表现突出,得到军长叶挺的肯定。 1941年皖南事变,新四军被打散,刘奎带着两个伤员突围,逃进皖南山区。三人只有一支步枪,躲在山洞里靠野菜和溪水撑着。刘奎夜里偷偷摸摸观察敌军动向,白天帮村民干活,像挑水、劈柴、修房子,慢慢跟乡亲们混熟了。有次日军“扫荡”,他连夜帮村民藏粮食、埋遗体,感动得五六个年轻人带着土枪和长矛来投奔。不久,皖南中心县委又派了十个地下党员和两支枪,队伍一下有了十八人。 光靠人不行,武器太少。刘奎盯上了庙首镇的伪乡公所。他亲自踩点,发现清晨换岗时最松懈。他带着一个会日语的队员乔装混进去,麻利制服守卫,抢了一堆武器,撤退时还点了把火弄乱敌阵。这一下,队伍士气大涨。可没几天,敌军就来围剿,他让大家分散撤,自己殿后。被逼到绝路时,他跳进水塘,用芦苇管呼吸,硬是躲到晚上才脱身。从那以后,他定下纪律,每次行动都有撤退预案。 到了1942年,队伍涨到五十多人,开始主动骚扰敌人的补给线。1943年,人多了到两百,他用多路侦察和灵活撤退的法子,搞得日军头疼不已,日军还悬赏五千大洋抓他。武器不够,他就带着人把农具改一改,镰刀磨成长矛,犁头打成战刀,山地作战照样管用。他还弄了秘密农场,搞“空舍清野”,既保住粮食,又护住村民。到了1944年,队伍扩到八百多人,配上军医队和军需工厂,正式成了正规军。 抗战胜利后,刘奎的部队在皖南牵制了不少敌军。1946年,他组建沿江纵队当司令员。1947年,支援刘邓部队进大别山,打国民党据点。1948年,他任黄山东工委书记。1949年,他策动国民党保安第五旅起义,帮着解放安徽。解放后,他干过军区领导,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拿了好几枚勋章。1960年,他当上南京军区皖南基地主任。1969年,升任安徽军区副司令员。1979年8月1日,他因病去世,享年69岁。
1941年,新四军参谋带着2个伤员打游击,3人仅仅只有1支枪,谁知短短4年,这个
混沌于浮云
2025-07-20 00:58: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