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比如“喀秋莎”“龙卷风”火箭炮,很多军迷说火箭炮射程远、威力大、价格便宜,可以适合大量使用,但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却很少大量使用火箭炮,这是为什么呢? 俄乌战争早已不是二战时期的“钢铁洪流”对冲,而是变成了“堑壕战+城市巷战+无人机游击战”的混合体。 火箭炮的“绝活”是覆盖式打击,但乌军早就学会了“分散部署+快速机动”,前线士兵以10人小队为单位,藏在树林、村庄甚至地下室里,火箭炮的“面杀伤”根本找不到目标。 反观火炮,尤其是配备激光制导炮弹的2S19“姆斯塔-S”,能精准点名乌军火力点、指挥所,甚至单辆装甲车,误差不超过5米,堪称“战场狙击枪”。 更扎心的是地形限制,乌克兰东部以平原为主,城镇稀疏,火箭炮的温压弹需要“目标密集”才能发挥威力,但乌军根本不给你这个机会,反而是火炮的曲射能力,能绕过地形障碍,直接砸进乌军战壕。 火箭炮的弹药个头大得吓人——“冰雹”火箭弹重66公斤,“龙卷风”的300毫米火箭弹更是重达800公斤,一辆卡车只能拉几枚。 而152毫米炮弹才43公斤,一辆卡车能装几十发,俄乌前线每天消耗数万发炮弹,火箭炮的补给线早就被乌军无人机和“海马斯”火箭炮盯上了,2024年,乌军曾用无人机炸毁俄军后勤枢纽,导致前线火箭炮弹药断供三天。 更绝的是成本问题,一枚普通火箭弹造价约2万美元,而高精度制导型号直接飙到10万美元,比导弹还贵。 反观火炮,普通炮弹只要几百美元,制导炮弹也不过几千美元,俄罗斯国防部曾透露:2024年俄军火炮弹药产量达25万发/月,而火箭炮弹药连零头都不到,长期消耗战下,俄军只能把火箭炮当“压箱底武器”,关键时刻才用。 火箭炮发射时动静大得离谱,TOS-1A的温压弹爆炸声能传10公里,烟雾柱冲天而起,乌军反炮兵雷达5秒就能定位,2025年1月,俄军一辆TOS-1A在顿涅茨克前线刚发射两轮,就被乌军“海马斯”火箭炮反杀,全车乘员阵亡。 火炮则灵活得多,新型2S35“联盟-SV”自行火炮,射速每分钟16发,打完立即转移,乌军无人机根本追不上,更绝的是“无人机+火炮”组合,俄军用“猎户座”无人机定位乌军目标,火炮5秒内就能开火,这种“指哪打哪”的效率,火箭炮拍马也赶不上。 看着火箭炮在俄乌战场“吃灰”,我倒觉得这是战争进步的标志,过去那种“万炮齐发”的粗暴打法,早就被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作战淘汰了,火箭炮的“退场”,本质是战争从“消耗战”向“效率战”的转型,与其用火箭弹“撒胡椒面”,不如用火炮“一枪一个准”。 当然火箭炮也不是完全没用,在顿巴斯攻坚战中,俄军曾用“龙卷风”火箭炮覆盖乌军阵地,为步兵冲锋扫清障碍,但这种场景越来越少,因为现代战争的核心是“控制成本”,用最少的钱,杀最多的敌人,保自己的命,火炮的“性价比”,恰恰戳中了这个痛点。 说到底,武器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战场,火箭炮的“没落”,或许正是和平的曙光,当战争不再需要“地毯式轰炸”,或许离真正的和平就不远了。
为什么俄罗斯在战争中没有大量使用火箭炮,而是大量使用火炮呢?俄罗斯拥有很多火箭炮
掘密探索
2025-07-19 15:39: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