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总量早就超越了美国?这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我们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7月1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向我们透露了一条重要消息: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美元计算是美国的80%,但如果考虑实际购买力,中国的消费能力反而是美国的1.6倍。 在中国,100元可以下一顿不错的馆子,买两杯星巴克,或者看两场电影,但在美国,同样的100元人民币约合14美元,可能只够买一个汉堡套餐,这就是"购买力"的差别。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7万亿元,换算成美元是6.6万亿;美国是7.4万亿美元,单看数字,中国是美国的80%,但考虑到物价差异,这笔钱在中国的实际购买力要大得多。 中国的物价相对较低主要得益于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从日用品到家电都能在国内生产,避免了高昂的进口成本,以义乌小商品和广东电子产品为例,这些商品直接从工厂流向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 发达的物流体系也是关键因素,全国高铁网络和高效的快递服务使运输成本极低,例如一件服装的运费可能仅占售价的3%。 电子商务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价格,直播带货和社区团购等新模式让工厂直连消费者,省去了传统零售的中间商加价环节。 在一线城市,消费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一杯咖啡30元,一顿火锅人均150元,跟纽约、东京差不多。 但在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和县城,物价要亲民得多,同样的咖啡可能只要15元,一顿火锅人均60元就能吃得很好。 这种"双轨制"让中国既保持了消费增长,又维持了价格优势,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号50元,同样的专家号在美国可能要几百美元;上海理发80-150元,纽约可能要100美元约700元人民币。 中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两个新动向:一方面是追求品质的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奢侈品消费每年保持15%-20%的增长。 另一方面是电商普及带来的普惠效应,让农村消费者也能便捷购买高性价比商品,目前农村网购用户规模已突破3亿。 这种"既要品质又要实惠"的消费模式,正在影响全世界,像SHEIN、Temu这样的中国电商平台,把这种高性价比的消费模式带到了全球。 中国消费市场的优势不在于单纯的价格低,而在于能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种"聪明消费"的模式。 但也要看到,我们在一些服务领域还有差距,比如医疗、教育等,未来的竞争不能只拼价格,更要拼质量。 中国的消费模式给世界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不一定要走西方"高消费、高浪费"的老路,可以探索一条既实惠又可持续的新路。 说到底,中国的消费故事告诉我们: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钱能买到什么,在这点上,中国消费者确实很有发言权。
中国经济实力不再隐藏按照实际购买力来计算,中国2024年GDP是37.48万亿
【1评论】【2点赞】
yu
按汇率计算是不正确的。世行都是以平价购买力计算才颁布各国的GDP。而在2014年中国己经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故那时的奥巴马即出台重返亚太战略,将主要矛头对向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