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王一生灌肠2000次,英国女王在舞会上当众灌肠。是什么原因让欧洲贵族们沉迷至此,就连埃及法老也不能免俗。难道灌肠有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吗? 灌肠,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排便方式。可在古代王宫,它却成了仪式、时尚、地位象征,甚至被贵族们玩出了高度和广度。有人在国事会议前来一场“洁净”,有人在宴席间突袭安排一管。它从未隐秘,反而张扬;不是羞耻,反成荣耀。法老躺着洗肠,国王坐着清肠,贵妇挎包里也塞一只“便携器”。从埃及金字塔到法国凡尔赛,从宫廷到剧院,都躲不开这个话题。 往前追,最早一批沉迷灌肠的,是古埃及法老。他们认为,人的身体像尼罗河一样,每日需要“清淤”。大祭司负责操作,工具是中空鸟骨,灌的是混了牛奶或植物汁液的液体。这不是为了舒坦,而是“敬神”。埃及人坚信,灌肠能清除体内邪灵。法老更不例外,甚至会按月安排净化日,全身上下得彻底通一次,确保“神圣之体”不被亵渎。 希腊人接力。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平衡”说法,把人身体分成四种液体: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一旦失衡,就会生病。灌肠于是被当成恢复平衡的万能手段。不管是头痛、发烧还是精神失常,医生都可能开一剂“灌洗处方”。罗马人把这套理论玩得更野。他们发明铜制导管,加入芳香液体,甚至在剧场后台设洗肠间,演员上场前灌一次,说是“更通气”。 时间推到中世纪,欧洲变得更封闭、迷信也更严重。教会认为灌肠可净化灵魂,有助忏悔。贵族、修士、骑士、贵妇纷纷跟进,不再是治病,而是精神卫生。有的贵族一天三次灌肠;有的贵妇要求闺房随侍女带“银制灌瓶”,方便随时使用。 英国不甘落后。伦敦社交圈开始比拼谁的灌肠器更精致。银的、金的、水晶瓶的,甚至有镶钻雕花款。女王在一场晚宴上因肠道不适,直接当众请求灌肠,身边女仆迅速摆设帷帐操作。众宾客非但不惊,反而竞相称赞“优雅不俗”。上层社会的灌肠潮流愈演愈烈,甚至传出“灌肠美白”“灌肠清脑”“灌肠延寿”的说法,灌肠一度成为保养秘诀。 医术理论也在配合炒作。18世纪前后,“体内毒素说”盛行。灌肠被包装成排毒捷径,一次排空即可清除疾病根源。各种配方层出不穷:蜂蜜、松脂、橄榄油、矿泉水、香草混剂……医生开方,商贩卖器,贵族抢购,市井仿效。短短几十年间,灌肠从宫廷走向大众,变成城市生活日常。 到了19世纪,灌肠又迎来新高潮。英国医生发明烟草灌肠,用来刺激心脏、治疗昏迷与溺水。河边急救站甚至设置“灌烟器”,专供急救使用。伦敦泰晤士河边就放有这样的救助箱,盒内标明“遇人落水,请立即施以烟气灌肠”。看上去荒唐,但在当时医学圈备受推崇。 可奇怪的是,即便如此,灌肠始终没彻底退场。现代还有各类“清肠疗法”“排毒营养灌洗”打着“古法排毒”的旗号卷土重来。只是方式更新、用具更隐蔽,声称源自埃及或法兰西的“皇室秘方”仍在吸引尝试者。 这场“洗肠风暴”横跨五千年,从金字塔走到凡尔赛,又由凡尔赛延至普通家庭,靠的不是神效,而是观念。人类始终对“身体内部的秩序”有种近乎执念的追求。每个时代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清洗它——有人吃药,有人断食,有人……灌肠。 灌肠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神奇。但它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里卷起风浪,是因为它折射出人们对健康、对净化、对长生不老的共同想象。而当这些想象被披上贵族外衣,就变得有仪式、有权威、有市场。 法国国王灌肠2000次,不是因为身体有多差,而是因为这成了权力的一部分。英国女王在舞会上灌肠,不是因为排毒紧急,而是因为她知道,这能立威能传言。 灌肠,不过一件小事。可当它在历史的镜头下不断被放大,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医学行为,而是欲望、权力、迷信、时尚,在肠道深处盘旋的形状。
法国国王一生灌肠2000次,英国女王在舞会上当众灌肠。是什么原因让欧洲贵族们沉迷
古往剖析所
2025-07-19 14:26: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