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1月4日,河西红军在一座山战斗中击溃马步青骑五师,击毙马延祥。 战斗打响前的深夜,陈昌浩正蹲在一座山的土窑洞里,就着一盏油灯查看地图。 油灯的火苗被门缝灌进的寒风吹得摇晃,他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标注的沟壑,眉头紧锁——刚渡河的红军缺衣少食,手中的步枪半数是老旧的“单打一”,而对面的马步青骑五师,光是战马就有数千匹,马延祥带领的骑兵团更是骄横得很,仗着西北军阀的势力,早就放出话要“把红军赶进黄河”。 作为西路军的主要指挥员,陈昌浩心里比谁都清楚这场仗的分量。 渡河后部队补给线被切断,若不能在一座山站稳脚跟,不仅会被马步青的骑兵追着打,连后续的战略计划都要泡汤。 他召集指挥员开会时,声音带着沙哑却格外坚定:“马匪骑兵看着凶,可他们在山地里展不开!咱们就用窑洞、断墙当屏障,先打垮他们的锐气!” 马延祥那边压根没把红军放在眼里。 他仗着叔父马步青的势力,在西北地界横行惯了,听说红军刚渡河装备差,连侦察都懒得细做,带着骑兵团就往一座山冲。 他不知道,陈昌浩早就派侦察兵摸清了地形,把主力隐蔽在山坳两侧的窑洞里,还特意让战士们在必经之路挖了反坦克壕——那时候没反坦克武器,这壕沟对付战马刚刚好。 战斗打响时,陈昌浩站在山腰的观察哨,手里攥着望远镜,镜片上都结了层薄霜。 看到马延祥的骑兵像潮水似的冲过来,他没慌,等先头部队快到壕沟边时,才对身边的通信员挥手:“打信号弹!”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隐蔽的红军战士立刻开火,机枪、步枪齐鸣,手榴弹在骑兵队伍里炸开,冲在最前面的战马纷纷栽进壕沟,后面的骑兵瞬间乱了阵脚。 马延祥在马上气急败坏地挥刀叫喊,想重整队形,可红军根本不给机会。 陈昌浩早安排了预备队,见骑兵阵型乱了,立刻下令冲锋。 战士们从窑洞里、断墙后涌出来,端着刺刀扑向落马的骑兵,喊杀声盖过了马蹄声。 其实战前不少人捏着把汗。 红军刚经历长途行军,有的战士脚磨出了血泡,有的还发着低烧,陈昌浩自己也因为连日操劳咳个不停。 可他从没在战士面前露过半分疲惫,巡视阵地时总不忘给大家鼓劲:“咱们是工农红军,骨头比马匪的马刀还硬!” 有个年轻战士冻得直跺脚,他把自己的羊皮袄脱下来递过去:“穿我的,打完仗再还。” 击溃骑五师后,陈昌浩立刻让人清点战果。 看着缴获的战马、粮食,还有战士们脸上久违的笑容,他才松了口气。 但他没让部队松懈,连夜安排警戒:马步青吃了亏,肯定会派更多人来报复。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侦察兵就回报,马步青调集了三个旅的兵力,正往一条山赶来。 陈昌浩知道,一场更大的恶战还在后面。 他站在山头上望着河西走廊的方向,寒风掀起他的衣角,可眼神里没有丝毫退缩。 在他心里,这场战斗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红军的旗帜能在西北大地继续飘扬——哪怕装备再差、困难再多,只要指挥得当、将士同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6年11月4日,河西红军在一座山战斗中击溃马步青骑五师,击毙马延祥。 战
历史萌乐站
2025-07-19 13:48:53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