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丽妃子生的混血太子,抱着儒家经典逃往大漠,硬是在塞外建起流亡小朝廷,让朱元璋失眠了整整八年。 大臣们跪求北撤,他“唰”地抽出弯刀割下袍角,血红的眼睛瞪着众人:“敢言退者,与此袍同碎!” 帐篷外的风沙打得旌旗噼啪作响。这位新君不知道,他前半生在大都皇宫学的儒家经典,竟要在沙漠里实践了。 爱猷识理达腊的出生就带着传奇色彩。1339年冬,元大都的奇皇后生下长子,这个有一半高丽血统的男孩,六岁前被寄养在丞相脱脱家。脱脱待他如亲子,洪水来了抱着他策马逃命,自掏腰包十二万锭修寺庙为他祈福。 在脱脱家的书斋里,南儒郑深教他念《孝经》。1349年他进宫入端本堂读书时,侍从故意在廊下逗猎鹰引诱他,十岁的太子端坐不动。课后他严肃训斥,“先生在前,安敢亵狎?速去!”活脱脱儒家模范生。 1353年他被立为太子后,发现父亲元顺帝沉迷密宗双修,朝政尽在己手。当“奶公”脱脱反对正式册封他时,他默许宠臣哈麻害死这位救命恩人。曾经捧读《孝经》的手,第一次沾上鲜血。 1368年深秋,明军兵临大都城下。爱猷识理达腊护着父亲仓皇北逃,龙袍上沾的不再是朱砂印泥,而是塞外风沙。逃到应昌时,这个建在达里诺尔湖畔的元朝最后都城,成了帝国余晖的见证。 1370年四月,元顺帝在应昌病逝。当太子正护送灵柩北行时,李文忠的明军如闪电般杀到。应昌守军不足两万,这个曾在大都端本堂写楷书(史载“其楷遒媚,深得虞永兴之妙”)的文人太子,披甲上阵。 耗来河南岸的沙地上,元军阵型被明军骑兵冲得七零八落。城头后妃的哭喊声中,新君带着数十骑撕开包围圈,把传国玉玺和《大宝龟鉴》塞进马鞍袋,头也不回地驰入漠北。 逃到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的爱猷识理达腊改元“宣光”,取“宣光中兴”之意。他重新起用老对手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在漠北建起流亡政权。 1372年正月,明朝五路大军北伐。徐达的中路军在土剌河遭伏击,蒙古骑兵从雪雾中杀出,明军“死者数万”。这是朱元璋开国后最惨痛的败仗,北元获得喘息之机。 这个流亡朝廷顽强得惊人。爱猷识理达腊在帐中处理政务时,案头总放着当年老师李好文编的《端本堂经训要义》。他常召高丽僧讲经,也写诗寄托乡愁,那首《新月诗》里还留着江南记忆:“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 1378年四月,戎马八年的昭宗病逝金山(今阿尔泰山)。当死讯传到南京时,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两次遣使吊唁。对这位最顽强的对手,明太祖给出了最高规格的尊重。 他死后弟弟脱古思帖木儿继位,但北元再无人能像爱猷识理达腊那样,把汉地治理智慧与蒙古铁骑结合得如此巧妙。1444年应昌城终被焚毁,草原上最后一座元朝都城化为焦土。
李广的孙子李禹有一次在皇宫喝酒,口出狂言冲撞了汉武帝刘彻的近侍太监,刘彻决定把他
【10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