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拉尼失算了。朱拉尼以为把戈兰高地让给以色列,就可以高枕无忧,可以发展外部关系,与沙特、卡塔尔、阿塞拜疆等建立好关系,准备大刀阔斧的干时,以色列的野心暴露,直接对叙利亚展开攻击。 网友表示:叙利亚不是朱拉尼的,戈兰高地也不是朱拉尼说送就送,说不送就不送的,叙利亚人民有权选择跟着以色列过日子。 在中东这片古老而动荡的土地上,戈兰高地的归属如同一根刺,深深嵌入叙利亚与以色列的博弈之中。2024年底,朱拉尼推翻阿萨德政权,试图以妥协换取和平,却未料以色列的野心远超预期。 戈兰高地的让步未能带来稳定,反而点燃了更大的战火。朱拉尼的外交努力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交织,叙利亚的命运悬于一线。这场失算如何改写中东格局?叙利亚人民的选择又将何去何从? 戈兰高地位于叙利亚西南部,战略位置关键,北靠黑门山,南临亚尔木克河,西接约旦河谷地,俯瞰以色列加利利地区。自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占领戈兰高地约三分之二区域,1981年单方面宣布吞并,国际社会普遍不予承认。联合国在边界设立缓冲区,由维和部队监督停火。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局势更加复杂。巴沙尔·阿萨德政权依靠伊朗、俄罗斯和黎巴嫩真主党维持统治,反对派武装则得到土耳其、沙特、卡塔尔等国支持。 2024年11月27日,朱拉尼领导的“沙姆解放组织”从伊德利卜发起攻势,迅速占领阿勒颇,12月8日进入大马士革,推翻阿萨德家族长达54年的统治。朱拉尼,原为基地组织分支成员,改用真名,宣称放弃极端主义,试图以温和形象重塑叙利亚。然而,叙利亚的战略位置和戈兰高地的归属问题,使其成为中东地缘政治的焦点,吸引大国与邻国的角逐。 朱拉尼上台后,急于巩固政权,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解外部压力。他认为,默许以色列控制戈兰高地可为叙利亚争取喘息空间,腾出手来重建国家。他派遣使团前往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塞拜疆,商讨经济援助与能源合作。 沙特在利雅得接待叙利亚代表,讨论投资重建项目;卡塔尔在多哈承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阿塞拜疆则在巴库探讨石油管道合作的可能性。朱拉尼的策略是以妥协换取资源,优先恢复经济,缓解国内因战乱导致的物资短缺和基础设施破坏。然而,他低估了以色列的战略意图。 2024年12月8日,以色列抓住阿萨德政权倒台后的权力真空,越过1974年停火线,进入戈兰高地缓冲区。以军迅速占领叙利亚控制的剩余区域,设立军事哨所,并对叙利亚境内多个军事目标实施空袭。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声明,宣称此举为确保国家安全。 以军参谋长哈莱维亲赴前线,指挥部队巩固控制。联合国维和部队被迫撤离,国际社会迅速做出反应。卡塔尔外交部谴责以色列侵犯叙利亚主权,沙特呼吁尊重领土完整,联合国发言人在纽约警告邻国勿趁乱扩张。 朱拉尼的妥协未能换来和平,反而暴露了叙利亚的脆弱。戈兰高地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其水资源和高地地势,更在于其作为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屏障。一旦完全落入以色列控制,叙利亚西南边境失去屏障,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以色列的行动显示其目标远不止戈兰高地。 情报显示,以军计划通过持续空袭削弱叙利亚的军事能力,防止任何势力挑战其区域霸权。社交媒体上,网友对此展开激烈讨论。有人指出,叙利亚的主权属于人民,戈兰高地的归属不是朱拉尼一人能决定;另有人质疑,朱拉尼的让步是否将叙利亚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土耳其媒体分析,以色列可能利用叙利亚内乱,进一步扩大领土控制,甚至觊觎整个叙利亚。中东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再次显现:伊朗和真主党的影响力因阿萨德倒台而减弱,美国对以色列的默认支持则增强了后者的底气。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加剧了叙利亚的困境。2025年初,以军加强对叙利亚南部的空袭,摧毁多个军火库和指挥中心。叙利亚军队在长期内战中已损失惨重,仅剩约3万兵力,装备老旧,难以对抗以色列的先进武器。朱拉尼试图通过外交挽回局面,派使团再次前往多哈和利雅得,寻求卡塔尔和沙特的斡旋。然而,两国仅发表声明支持叙利亚主权,未提供实质性军事援助。 阿塞拜疆则以能源合作优先,拒绝介入冲突。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抗议活动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爆发,指责朱拉尼政府软弱无能。反对派内部也出现分裂,部分武装团体质疑朱拉尼的领导能力。国际社会持续关注,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叙利亚局势,但因大国分歧未达成有效决议。以色列则继续巩固在戈兰高地的控制,修建新的防御工事,部署雷达和无人机监视系统。 朱拉尼的失算成为叙利亚历史上的悲剧注脚。他试图以妥协换取发展的计划,被以色列的扩张野心打破。戈兰高地的彻底沦陷使叙利亚失去战略缓冲,沦为以色列的“缓冲区”。中东的博弈仍在继续,叙利亚人民的选择权在战火中显得渺茫。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叙利亚的主权属于人民,戈兰高地的命运不应由一人决定。面对以色列的步步紧逼,叙利亚的未来充满未知,地区格局的变动仍在发酵。
以军炸了叙总统府,朱拉尼逃过一劫,不到24小时,以色列多地遇袭以色列终于迈过那
【10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