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照片上是被日本关东军俘虏的三名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其中左边身材较

炎左吖吖 2025-07-18 10:29:42

1934年10月,照片上是被日本关东军俘虏的三名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其中左边身材较矮的是年仅18岁的女战士杨淑珍,中间这名是23岁的杨威得和18岁的杨淑珍。他们是同祖同宗的杨氏三兄妹。 1934年深冬,在中国东北,一张由日本关东军随军记者拍摄的黑白照片,凝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瞬间。 照片中央,三名衣衫褴褛、双手被缚的年轻人,站立在寒风中。 左边,身形最为瘦小的,是年仅18岁的女战士杨淑珍。 中间,是23岁的杨威得,他身形稍高,棉帽下露出的额角有一道新鲜的血痂。 右边,另一位18岁的女战士周紫珊,同样衣衫破旧,眼神却如磐石般坚定。 他们周围,是持枪警戒、面目模糊的日本关东军士兵。 这张照片,是三位年轻抗联战士被俘后的唯一留影,也是他们留在世间的最后影像。 不久之后,他们便倒在了日寇的枪口之下。 然而,这张看似记录“胜利”的“战利品”,却向世界宣告着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灵魂。 1931年,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不甘做亡国奴的东北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开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照片中的三位年轻人,杨威得、杨淑珍以及另一位杨姓女战士,来自同一个杨氏宗族,是血脉相连的堂兄妹。 他们本可像无数普通东北青年一样,在日伪统治下苟且偷生。 然而,国仇家恨,点燃了他们胸中的热血。 他们选择告别家乡和亲人,加入了抗联队伍,在冰天雪地、缺衣少食的极端环境下,与装备精良、凶残成性的日本关东军周旋搏杀。 照片中他们身上单薄破旧的棉衣,正是抗联将士艰苦卓绝的真实写照。 没有后方补给,物资极度匮乏,他们常常穿着缴获的敌衣,甚至裹着兽皮与严寒抗争。 1934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三位年轻人的命运。 他们所在的抗联小分队在一次秘密转移中,因内部叛徒出卖,行踪暴露,陷入日军重兵包围。 双方战斗异常惨烈。 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抗联战士们浴血奋战,试图突围。 杨威得作为战斗骨干,冲锋在前,额角那道血痂,或许就是在突围搏杀中留下的印记。 杨淑珍和杨小妹,作为队伍中的女战士和卫生员,也毫不退缩,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传递弹药。 然而,敌我力量悬殊的差距,导致敌人的包围圈越收越紧。 最终,在掩护其他战友撤退的激战中,这三兄妹不幸负伤被俘。 落入日寇手中后,等待他们的,是比战场更为残酷的考验。 日寇将他们视为获取抗联情报的“突破口”,尤其是试图从相对年轻的女战士身上打开突破口。 他们被押解至日军据点,随即开始了惨无人道的刑讯逼供。 审讯室里,炭火盆烧得通红。 皮鞭的抽打、烙铁的炙烤、灌辣椒水的窒息,种种酷刑轮番加身。 日军军官威逼利诱,企图撬开他们的嘴,说出抗联的营地、兵力、领导人行踪。 然而,三位年轻的战士,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 杨威得咬紧牙关,任凭鲜血从嘴角渗出,始终一言不发。 杨淑珍和杨小妹,尽管身体因剧痛而颤抖,却始终高昂着头,用沉默作为最有力的武器。 酷刑未能摧毁他们的意志,日寇彻底失去了耐心。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清晨,三兄妹被押赴刑场。 临刑前,日寇或许为了炫耀“战功”,或许为了震慑民众,安排了随军记者拍下了这张照片。 镜头对准他们的瞬间,杨威得挺直了伤痕累累的身躯,目光如炬,仿佛要将这最后的影像化为刺向敌人的利剑。 枪声响起,三位年轻的生命倒在了东北的黑土地上。 杨威得23岁,杨淑珍18岁,杨小妹18岁。 他们的名字或许未被史书大书特书,但他们的鲜血,已融入中华民族抗争的血脉之中。 这张由侵略者拍摄的照片,本意是记录其“武功”和“胜利”,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侵略暴行和中华儿女不屈精神的最有力见证。 照片中三位杨姓战士那凛然不屈的眼神、褴褛衣衫下挺直的脊梁,比任何文字都更深刻地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视死如归。 致敬,杨威得、杨淑珍、杨小妹! 致敬,所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的英烈! 你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垂不朽! 主要信源:(新华网——东北抗联:用生命作答)

0 阅读:57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