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远眺南海波涛翻涌的海面,眼前这片辽阔的蔚蓝,让他回忆起数十年前在这片海域进行潜艇深潜试验的那段艰苦岁月。此时他已是鬓发苍白的老者,但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仍让他热血沸腾。
广东海丰县的一个小渔村,是黄旭华的家乡,1926年,他出生在一个清贫的家庭,父亲是赖以维生的乡村医生,母亲操持家务。
兄弟姐妹多达8个,生活相当拮据,小时候的黄旭华好动天性,对航空航海有着天然的好奇和向往。直到1945年,凭借出色的成绩他被保送到当时最好的航空专业——中央大学航空系。
接着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从此踏上了造船航海之路。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的军工和商船行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从业经验。
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苏两大强国相继研制出核潜艇,这种可载有核武器在海底长期隐蔽航行的杀手锏,成为当时最具威慑力的武器。
在长期被西方国家封锁的环境下,一个自主研发核潜艇的决策在中国诞生。
1958年,这个耗资巨大、高智力密集的绝密工程正式启动,凭借多年造船的专业背景,黄旭华获选加入这个举国投入的顶尖科研团队。
作为国家重要的绝密工程,所有参与者都被要求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任何相关信息都不允许透露分毫。从此,黄旭华这个名字在世人眼中彻底消失,就连家人也无法得知他的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
接下来的30年,是孤独而艰辛的岁月,作为技术骨干,黄旭华日夜废寝忘食钻研核心技术,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疑难绕牛角的全新挑战和难题。
恰恰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和二哥相继离世,但极度保密的工作环境迫使他连挽最后一面都办不到。更加痛苦的是,母亲和家人对他的长期游离置之不理,产生了巨大的怨恨。
他们反复给他写信,质疑他的所作所为,每次看到这些质疑的字眼,黄旭华都会潸然泪下,却只能隐忍回复“工作太忙”。
直到1987年,在黄旭华已是鬓角尽白的暮年时候,老母亲终于从新闻上得知了他的事迹。原来,这遥远的儿子三十余年来一直在为国家默默奉献。
母亲的包容和谅解让黄旭华终于释然,为祖国建造核潜艇,这是他毅然选择背井离乡的初衷,也是支撑他熬过这三十年煎熬的动力。
次年,恰逢南海进行全新一代核潜艇的海试时,黄旭华终于盼到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95岁高龄的老母亲面对几近陌路的儿子时,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
她看着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早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哪里还有当年的朝气。而黄旭华则被母亲无言的眷顾融化了坚冰般的内心,眼眶湿润,他知道,渴望儿子归来的母亲一直在守候,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
与家人短暂的相聚之后,黄旭华马上又投入到了核潜艇工程的新一轮的冲刺阶段。除了他之外,参与这个举国工程的无数科技人员同样是默默无闻、貌不惊人,他们用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生。
功成名就之时,黄旭华从未对自己的成就有过任何自我标榜,2014年,他在央视舞台上获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依旧是那副谦逊的面容。
对于许多人而言,荣誉也许是最高的追求,但对黄旭华来说,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就是他最大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