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尧任湖南督军时,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在长沙创办艺芳女学。
张敬尧竟然把念头打到这位曾家小姐身上,派人约曾宝荪的父亲曾广钧来督署谈一谈。
曾广钧一到督署见到张,就呼称“督军老伯”。
张敬尧一下就懵了,面对曾文正公的长孙,对自己如此称呼,张受宠若惊之余,作为曾小姐的“祖辈”,自然邪念顿减。

据曾广钧事后对人解释说,爷爷曾国藩曾经保荐过张督军的父亲,那督军自然算是自己的父执了。
其实这是曾广钧的“苦肉计”,一见面先把张的辈份提高,使他不好意思再动后辈的念头。
张敬尧的父亲张文奎,曾做过府衙的师爷,应该还到不了文正公来“举荐”的程度。
张父粗通文墨,这点从他给儿子取的名字倒能看得出来———尧、舜、禹、汤(张敬尧、张敬舜、张敬禹、张敬汤)。
学问深的人,讲究个“藏”和“收”,谁会给儿子取如此“惊天动地”的名字。
张敬尧督湘时,四兄弟都在军中,作威作福,鱼肉百姓。
其中老四张敬汤任旅长,人称“四帅”。他自比诸葛亮,对诸葛孔明的认识也仅限于戏台上,所以就缝制了一件八卦衣,手持鹅毛扇,迈着四方步,自称“山人”。
他问身边的马弁:“你们看我像不像卧龙先生?”
马弁们会说:“卧龙先生只会用计,不会打仗,哪里比得上我们四帅,用兵如神,智勇双全。”
“山人”听了后,乐得了不得。
山人常去长沙百姓家里“借”东西,从来不还。
于是“孔明作贼”的笑话,就在长沙百姓中间流传开来。

张敬尧收编过一伙土匪,将土匪头目毛思忠收为义子,改名张继忠,人称“少帅”。
“少帅”是第5团团长,第5团是穿制服的合法强盗,在湖南坏事干尽,人称“烂五团”。
当时湖南流传着一首民谣:“堂堂乎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
不知为这四兄弟取名字的老太爷,作何感想。
湖南人民长期和平“驱张”没有结果,忍无可忍,决定自己动手。
当时的湘军,加起也就三千条破枪,被称为“叫花军”。
赵恒惕带领着这三千多人,于1920年5月26日向总数七八万人的张敬尧军队发起总攻。
过去受张敬尧欺压的善良百姓,现在都成了包抄他们后路的战士,竟然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占衡阳。
张敬尧手下的大将,一个个溃退下来。
他于是派遣“卧龙先生”张敬汤为“援衡”总司令,许诺若能成功,就把第七师师长让给他。
“卧龙先生”慷慨誓师,坐着八人绿呢大轿,挂着两个大灯笼,上书“总司令张”,武装卫队达数百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地出发。
结果走到湘潭,就不敢往前走了。

听说湘军又占了宝庆,往这边杀来。
张总司令连敌人的影子还没看到,就连滚带爬地跑回长沙,据说还沾了一身泥。
后来张敬尧为推卸责任,竟拿自己与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相比较,意思是他以一人之力对抗南军的进攻。
就连素有涵养的大总统徐世昌也忍不了了,看到电报后拍案大骂:“张勋臣比拟不伦,真是该死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