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星巴克40亿卖给中国资本,是断尾还是反击?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文|单挑社星巴克这些年在中国过的并不好,终于坐不住了。最近,星巴克把中国业务60%的股份卖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单挑社

星巴克这些年在中国过的并不好,终于坐不住了。最近,星巴克把中国业务60%的股份卖给了一家中国公司,博裕资本,卖了40亿美元。很多人看到这操作,估计会下意识的认为星巴克这是在中国混不下去了,要断尾跑路吗?

咱们先来看一下这次收购事件。

星巴克虽然把60%的股份卖了,但自己还留着40%。并且品牌还是星巴克的,商标还是星巴克的,总部也没变,还在上海。

现在星巴克在中国大约有八千家门店,未来的目标要做到两万家。这笔交易预计在2026财年二季度完成交割。

这么看这不是要撤退,而是要绝地反击了。

只不过换了个打法。

这次出售,意味着星巴克把商业模式从过去的重资产直营,切换成了轻资产授权加本土化运营。它没有退出中国,仍然保留了对品牌的控制,同时把扩张和日常运营交给更懂本地市场、财务杠杆更灵活的中国资本。

要理解星巴克为什么这么做,得先看清楚最近几年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

这两年,中国咖啡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就是价格明显下沉,9.9元的促销变成了常态。再加上今年的外卖补贴大战,9块9甚至可以买到两杯,免配送费直接送到你手上。流量更多转到外卖和即时到家。

星巴克在中国的份额这几年被压缩得厉害。调研机构数据显示,从2019年的约34%降到2024年的约14%。五年时间,市场份额比腰斩还多。

究竟是谁抢走了星巴克的份额?看满大街的门店增长数量,就能看出是瑞幸和库迪。

瑞幸的门店数在2025年二季度已经超过2.6万家,库迪也在万店规模上持续扩张。这两家打法都很凶残,就是一个字:卷。

瑞幸APP上一堆9.9元的券,买一送一的活动天天有。库迪更狠,直接8.8元一杯,而且还送券。

星巴克呢?一杯美式30多块,一杯拿铁40多块。价格差了三四倍。

面对这种价格战,星巴克也开始妥协了。这两年已经下调了部分饮品的标价,做结构性降价,叠加优惠券和时段活动去拉交易量。

但问题是,星巴克降价也降不到瑞幸那个程度。为什么?因为成本结构不一样。

星巴克走的是直营模式,每家店的租金、装修、人工都是自己掏钱。店还必须开在核心商圈,租金非常高。而且装修也是走的高端路线,一家店投下去几百万。

前些年,很多中小城市的核心商圈为了引流,会给星巴克几年的免租期,吸引星巴克入住,用来彰显商圈的“高大上”。但是免租期一过,你会发现很多星巴克的店铺面积瞬间砍半。

在看瑞幸。虽然核心商圈,黄金地段也少不了瑞幸的身影,但大多都是小店。但更多的店铺开在写字楼一楼、社区底商,甚至地下室。这里租金便宜、装修简单、主打外卖。一家店投下去可能只要几十万。成本低,自然可以打价格战。

所以星巴克陷入了一个两难:价格降不下来,市场份额又在流失。

怎么办?只能换个打法。

其实星巴克在全球的情况也不太妙。

到2025年,星巴克全球的同店销售额一直在下滑。

星巴克公开说,要在中国做"结构性降价"。说人话就是:打不过瑞幸了,得降价保市场。

但降价就意味着利润少了。

现在星巴克在中国有八千家店。如果要自己开到两万家,得投多少钱?

一家店投资300万人民币,一万两千家新店就是360亿人民币,相当于50亿美元。

而且这只是开店的钱。开了以后还得付租金、发工资、维护设备,每年都是天文数字。

星巴克算了算账,觉得这个买卖不划算。

不如趁自己的招牌还值点钱,赶紧卖掉60%股份,拿40亿美元现金。剩下的扩张让中国公司去做,星巴克只收品牌使用费,再分40%的利润。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为什么博裕资本愿意接手呢?其实它也有自己的帐可以算。

拿到了星巴克中国的控制权,可以自己开店、自己管理,利润大头归自己。而且有星巴克这个牌子撑腰,开店会更容易,用本地融资和运营网络去做低线城市和街区级更新,提高开店速度和选址质量,长期还有资本运作的空间。说白了就是容易融资了。

博裕资本拿到控制权以后,可以做很多星巴克总部做不了的事。

首相就是选址会更快。以前星巴克开店要层层审批,从选址到开业要半年甚至一年。博裕资本熟悉中国市场,两三个月就能搞定。

租金也会更便宜。博裕资本在中国有关系、有资源,能拿到比星巴克更好的租金条件。

要想从8000家开到20000家,下沉市场是必然的。以前星巴克主要在一二线城市,现在可以往三四线城市开,甚至到县城去开。

而且要开小店。以前一家店两三百平米,现在可以开五六十平米的小店,主打外卖和自提。

这些操作,星巴克总部做不了,或者做起来很慢。中国公司做起来快得多。

这套玩法其实是有先例的,那就是麦当劳。

2017年,麦当劳把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卖给了中信。之后麦当劳在中国开店速度飞快,往三四线城市下沉,门店数翻了好几倍。

等规模上来了,2023年麦当劳又把持股比例提高到48%,拿回了更多控制权。

这套"先轻后调"的打法被证明是可行的。不牺牲品牌,还能快速扩张。

星巴克现在走的就是这条路。

但对星巴克来说,这可能是在中国市场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不这么做,继续用以前的重资产模式,在瑞幸和库迪的价格战面前,只能慢慢流失市场份额,最后被边缘化。

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星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