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遭人囚禁17年,2次被逼破色戒,圆寂后化为舍利子

浮华半生 2022-08-03 17:14:49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佛教,有这么一位高僧。他被世人称为汉佛八宗之主,千古一僧。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7岁选择出家,跨越雪山沙海,游遍西域诸国,再次回国时,佛法造诣深不可测,从此声名远扬。

本想一心求道,却被迫辗转流离,成为统治者手里收拢人心的利器。70岁圆寂时肉身化为舍利子。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来自印度的佛教徒,母亲是龟兹的公主,贵为一国王子,他为什么要选择7岁随母出家?

鸠摩罗什一生虔诚追求佛法,却又为什么在35岁这年选择与女子圆房,打破色戒?

与女子圆房,连娶二妻,姬妾数十,诞育二子,他却为何仍一直被信众奉为高僧,虔诚信仰?

出生贵族,7岁皈依佛门

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本是一名来自印度的佛教徒。

鸠摩罗炎为了传播佛教教义,他不惜离开故土,只身远走他乡,走遍西域诸国。

这一年,当他来到龟兹时,却被龟兹国王看中。国王不顾他的反对,逼着鸠摩罗炎娶了自己的妹妹耆婆。

说到这里,不得不感叹历史的惊人相似之处。佛家有偈语道:“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鸠摩罗什的出生,本是因他身为佛子的父亲鸠摩罗炎被龟兹国王所迫,打破清规戒律,迎娶龟兹公主而来。

作为出家人,一心信奉佛祖,却要被迫娶妻,被强权压迫的佛子,所作所为并不能随心。鸠摩罗什出生后,这个因果就像如影随形的魔咒一般,跟随了他的一生。

然而唯一不同的是,鸠摩罗什相比于他的父亲,他的向佛之心更加坚定,至始至终,鸠摩罗什心中的信仰从未有过一丝的动摇,这点有些类似于道济禅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修炼之道了。

公元343年,鸠摩罗什出生。

一出生,鸠摩罗什就表现出了许多不平凡之处。他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就已博览群书,并表现出了极高的佛门悟性。

然而这时候的鸠摩罗什,虽然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但并未表露出要出家为僧的念头。促使他真正跨出这一步的,是他的母亲——也就是龟兹的耆婆公主。

关于这位公主为何要出家。后世有人猜测,也许是这位公主本身出生名门,而当时的龟兹又饱受佛门文化的影响,想来公主应该从小就饱读佛家经典,对佛门文化早就有了足够的认知,她皈依佛门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也有人考据,当时公主生下的第二个王子早早就夭折,公主伤心过度因此才顿悟出家。究竟是何种原因也无从得知。

毕竟在那个久远的年代,女人的意志似乎并非十分的重要,就连公主的婚事,也许都并非出于她的意愿,因此历史上对此并无确却的记录也并不奇怪。

然而,当耆婆公主突然顿悟,决定出家后。七岁的鸠摩罗什,七岁的鸠摩罗什在认真地思考了一番后,决定跟随母亲一起出家。

从此,剃度出家的耆婆公主带着年幼的鸠摩罗什开始走上了艰苦的修行之路。

甚至为了不受周围人的特殊照拂,也为了更好地修习教义,耆婆公主带着鸠摩罗什翻过茫茫的雪山、阔过无际的沙海,辗转于西域各国之间。

身陷凉州,于红尘中感悟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佛是什么?为什么要信仰佛?佛本身是人们心中的信仰,精神的寄托。

因为众生皆苦,现实生活种种苦难接踵而至,有了信仰和精神寄托,就好比行走沙漠的旅人忽然见绿洲,有了栖身和荫蔽之所,心灵得以休憩。

一直到今天,我们身边也依然有许多佛教的信徒。我们为什么要信佛。在以前,也许是困顿于现实的苦难,又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到了现在,信仰佛教,可能更多地来自一种对自我,以及对命运的一种重新的审视和理解。能够在别人迷茫的时候为我们自己带来清醒;能够在别人疑惑的时候为我们带来坚定。

但在玩弄权势诡计的统治者眼里,佛,反而成了一种收拢人心的工具。而民众信仰推崇的佛子无疑成了他们眼中的政治利器。

鸠摩罗什初学小乘,后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遂改学大乘。

传闻当初鸠摩罗什跟随着车队行走在西域各国修习、宣讲佛法教义的时候,这一日他们路过一个小沙丘时,迎面走来一名老僧。

老僧一眼看到了人群中的鸠摩罗什,对他预言到:“如果你在35岁之前还未破戒,定能成为像优波掘多一样的高僧。宣扬佛法,普度众生。”

鸠摩罗什感到非常震惊,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位得到的高僧。于是他邀请高僧暂歇脚步,与他一起探讨佛法奥义。经过整整几天几夜的探讨后,高僧离开了。

临行前,高僧双手合十道:“我虽是你的大乘老师,你却是我的小乘老师。”

后来结束游走修行的鸠摩罗什回到龟兹宣扬佛法教义。此时的他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成为人人口中称颂的圣僧佛子。后来他的佛号甚至传到了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当时正值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北方的统治者是苻坚。

苻坚吞并北方十六国,统一了北方。为了更好地控制人们的思想,苻坚想到了用宗教信仰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苻坚派出自己的手下得力干将,吕光,命他收复西域并带回鸠摩罗什。

吕光一路势如破竹,越过三百里沙漠,攻破龟兹,并抓走了鸠摩罗什。不料在回程的途中,却忽然传来消息说,听说苻坚兵败身死,前秦政权覆灭。

吕光听说消息后,干脆在凉州自立政权。鸠摩罗什于是身陷凉州。鸠摩罗什虽然身陷囹圄,但心中并无惊慌也无烦恼。

佛家修心,向来讲究“菩提本无数,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鸠摩罗什身为高僧,佛法造诣深厚,即使面对如斯境地,也并未显露出一点惊慌的神色,反而如往常一般,日日外出宣扬佛法。

吕光此人,一身征战杀伐,杀人无数,不惧地狱,也从不信奉佛法,对鸠摩罗什自然也没有敬仰之心。

当他看到鸠摩罗什虽然被自己困住,但身边依然有无数信众来来往往之时,他心中起了恶念,想看看这位受万人敬仰的佛子是否真的如世人所说的那般佛法高深。

这一日,鸠摩罗什如往常一样升台说法。吕光却突然带着大批手下出现。他的眼神中透露者不怀好意,当着所有的信众的面高声问鸠摩罗什:“你们佛家都有哪些清规戒律啊?”

鸠摩罗什面色淡然,他在法台上双手合十,不紧不慢地回答吕光:“我佛慈悲。不贪、不嗔、不痴、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邪。”

吕光哈哈大笑,说道:“好一个不淫邪。老和尚,听说你佛法高深。我吕光此生最好两件事,一是上战场杀敌,二就是看和尚娶妻了。老和尚,你今日就来表演一个和尚娶妻如何?”

台下的信众哗然,这时候吕光的手下却亮出刀枪,将鸠摩罗什从高台上押走。

紧接着,鸠摩罗什就被关进一间屋子里。一同被关进去的,还有一位美貌女子。鸠摩罗什在房内闭目打坐了整整一日,并不肯屈服。

但吕光派手下来告诉鸠摩罗什,他若不从,就把他永世囚禁,这样,他此生就再无宣传佛法教义的机会了。

鸠摩罗什在青灯前枯坐了半夜。这一夜,没有人知道鸠摩罗什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煎熬。他一心像佛,佛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信仰,指路的明灯。

而如今,这份信仰却要被当权者狞笑着搅碎,这无异于抽筋剥髓。他潜心向佛,而这一夜,佛却没能为他指明前行之路。

也许他将这一切人生的磨难都当做了佛祖对他的考验罢。

也是在这一夜,鸠摩罗什破了色戒,娶了第一个妻子。

这一天过后,鸠摩罗什的佛心依然没有一丝动摇,红尘粉黛并不能阻止他前行的脚步。鸠摩罗什依然留在凉州寺庙宣扬佛法。

迁居长安,于困顿中求索

世人曾经这样评价鸠摩罗什,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接近佛的人。佛祖阅遍世间苦恶,却仍心怀慈悲和怜悯。

鸠摩罗什的一生经历过权势的迫害,理想的破败,但他的心中对佛的信仰从未有过动摇。

世人赠他予恶,他却以善报之。从未因此而有过迁怒。仿佛从淤泥中开出的一朵洁白无瑕的莲花。

鸠摩罗什在凉州一待就是十七年。公元401年,姚兴攻伐后凉。此时吕光已经身死,他的三个儿子互相倾轧绝代,根本不敌姚兴的十万铁骑。很快凉州城破。

因垂涎于鸠摩罗什在信众中的名望和号召力,姚兴亲罗什入长安,并以国师之礼相待。

在这之前,精通多国语言,其中包括汉语的鸠摩罗什就已经察觉,汉语佛典翻译多有错漏之处。这对佛法教义的弘扬是很不利的。

于是为了纠正这些错漏,鸠摩罗什请求组建大规模译场。姚兴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让鸠摩罗什担任主持。

在这之后的十余年,鸠摩罗什一直待在寺庙专心从事译经和说法。

但好景不长,亲眼目睹过鸠摩罗什在台上个讲经说法,台下的信众狂热拥戴的场面之后,姚兴内心开始有了忌惮。

这一日,姚兴在宫中大摆筵席,作为国师的鸠摩罗什也受到了邀请。宫中的筵席奢靡华贵,鸠摩罗什并不喜欢,只是枯坐一旁。但即使是这样,也依旧没能逃过一劫。

姚兴深知鸠摩罗什的名望是一把利器,他既能握在自己的手里,为自己收拢人心,但又担心,也许有一日,这把利器会因为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反而调转方向,刺伤自己。

于是他在宴席上特意安排了十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在席上跳舞助兴。只见这些美个个“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这些美人一出现,就吸引了宴席上所有男人的注意。一些武将甚至眼神一错不错地盯着她们,丑态百出。

姚兴得意地看向鸠摩伽罗,却发现他脸色并无半点变化,好似满堂不过红颜枯骨。

姚兴不高兴了,他想起手下的谏言,于是问鸠摩伽罗:“大师看这些美人如何?我听闻大师曾在凉州娶妻,却为何让娇妻独守空房?可是对那位不甚满意?我这里有如此如花美眷,不如大师亲自挑一个如何?”

鸠摩伽罗缓缓转动着手上的佛珠,并未有言语。

姚兴看到这里,脸色彻底沉了下来,气势也开始变得咄咄逼人:“既然大师不愿意挑,那就是都满意了。”

于是他转头吩咐手下:“来人,将这十个美人都送到大师的住处,伺候大师起居。”

一边还不忘叮嘱鸠摩伽罗:“大师佛法高明,像你这样的高僧怎能无后,大师一定不要让我失望才是。”

鸠摩罗什最终收下了这些美人,甚至还让她们为自己生下两个儿子。

但在这期间,他前行求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在长安的十几年间,鸠摩伽罗坚持一边讲法,一边翻译经文。

在这十几年间,鸠摩伽罗先后译出了传世至今的译出《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大品般若经》、《阿弥陀经》等等佛经。

也正是这些佛经,奠定了他身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译僧的地位。这些佛经推动加速了我国佛教的发扬光大。

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鸠摩罗什,中国的佛教发展还要后退八百年。”鸠摩罗什圆寂后,他的肉身化为了舍利,受人供奉。

对鸠摩罗什而言,他的前半生是实现理想的过程,可直到理想破灭,他残破的人生也从没因此而有过半分止步。

然而到了今日,世人眼中已很少能看到他为佛法弘扬带来的贡献,而是对那些算不上旖旎的风流韵事津津乐道。

“古来圣贤皆寂寞”,有多少像鸠摩罗什这样的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踽踽独行,即使满面风沙,即使不被世人所理解,所铭记,也从无懈怠,未有一刻想过放弃。用自己的一生去完成那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0 阅读:31

浮华半生

简介:大家好,我是浮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