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65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老年朋友常说:“人老了,不能闲着。”于是早起锻炼、独自出门、节省吃穿,样样都来。但医生却说,75岁以上的老人,最重要的不是“多做点什么”,而是“少做错事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75岁以上的老人,宁愿多休息,也不要随便做的7件事。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医生们反复提醒的重点,关乎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一、早起锻炼
很多老人习惯天不亮就出门锻炼,觉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事实是:清晨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
医学研究发现,清晨4点到6点,是血压波动最剧烈的时候。此时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活跃,血压、心率都会快速上升。如果老年人此时在寒冷、空腹状态下剧烈运动,极易诱发心梗、脑梗、心律失常等突发状况。
建议:75岁以上的老人,锻炼应选择上午9点以后,并避开阴雨寒天,强度不宜过高,以舒缓散步、太极为主。
二、擅自停药
有些老人觉得自己“身体还行”,就偷偷把降压药、降糖药停掉,结果病情反弹,甚至诱发严重后果。
以高血压为例,许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但这不代表血压不高。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引发脑出血或心衰。糖尿病、高脂血症亦同理。
建议:不论病情轻重,老年慢性病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不能凭感觉“看着办”。
三、盲目进补
子女一孝顺,就给老人买各种保健品:高钙片、氨糖软骨素、鱼油、阿胶……老人也觉得“补补没坏处”。但事实是:补错了反而伤身。
比如:钙补多了,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鱼油吃太多,可能影响血小板功能,提升出血风险。更重要的是,很多保健品与处方药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建议:老年人如需补充营养,应先查明缺什么,避免无依据的乱补,必要时请营养科医生评估。
四、憋尿
很多老人夜里懒得起夜,或者出门不方便,就强忍着不去厕所。但医生提醒:憋尿对老年人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憋尿会导致膀胱内压升高,反射性引起血压升高、心率紊乱,有研究显示,憋尿可能诱发急性心衰或心律失常。尤其是有前列腺增生、膀胱功能减退的老人,后果更严重。
建议:老年人要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外出时可提前规划路线,减少紧急情况发生。
五、频繁洗澡
洗澡本是好事,但对7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洗澡频率和方式不当,很可能成为隐形杀手。
热水刺激下,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容易造成头晕、跌倒、晕厥。尤其是洗澡空间狭小、地面湿滑,更是事故高发地。
建议:老人每周洗澡1~2次即可,水温不超40℃,洗澡前后注意补水、通风、防滑,必要时家人陪护。
六、节省吃穿
很多老人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吃穿,甚至用变质食物、穿破旧鞋子。但老年阶段,营养与舒适比节省更重要。
营养不良会加速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容易导致肌少症、跌倒、感染等问题;穿着不当,则会加重关节负担、诱发足部疾病。
建议:老人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不必吃太贵的,但要吃对。衣着要合脚、保暖、舒适,不要勉强自己。
七、独自外出
有些老人习惯自己出门买菜、散步,觉得“不给孩子添麻烦”。但75岁以上,身体反应能力下降,突发情况难以应对。
有研究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外出跌倒的比例高达30%。若跌倒后无人发现,可能引发骨折、失温、意识障碍甚至生命危险。
建议:老人外出应尽量结伴而行,或使用定位设备,并与家人保持联系。家人也应多关注老人日常活动,避免意外。
结语
75岁以上的老人,身体确实不像年轻时那样灵活、强壮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多做”,而是“少犯错”。
医生常说:“宁可多睡觉,也别乱折腾。”这不是让老人“躺平”,而是提醒大家:安全、平稳、舒适的老年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身边也有75岁以上的亲人,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让他们活得安心,活得更久,更好。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居家安全防护指南》
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科普平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