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

一坨杠精 2024-04-02 08:57:32

想一想,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同事?

看起来是胸有成竹,还特别专业,什么都懂,也经常能出一些创意十足的点子。但这些点子,一般却没什么实际数据的支撑。所以,一到落地的时候,就蒙了。之后那些反馈和意见传到他那边,又不听了。最后是资源白白浪费,业绩却一点没上去。一次两次可以,时间一长,就没人相信了!这个就是只靠节点思维解决问题。幸运的几次可能有用,但很难次次有用。如果是朋友之间想个办法,出点主意,给点建议,靠生活经验,给个点子,也没什么,还可能的确有用。但想要靠灵光乍现,靠“点子”去解决复杂的工作和事业上的问题,这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应该掌握系统的方法论,思考解决问题。那么,去哪找这种方法论呢?

例如专业的“麦肯锡七步法”,就是用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叫“无懈可击”方法论。也就是说,理论上,按照这套方法思考落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简单来看一下首先是陈述问题就是得问题找出来。很多人觉得问题还用找?每天一睁眼,进了公司,全是问题。这就错了,因为这个问题,说的不是单纯的看见问题,而是去逻辑性的罗列问题!举个例子,“提升公司业绩”,这算不算一个问题?算也不算。因为这个问题,很模糊不清晰。就是说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解决了问题。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投入多少资源,从什么切入点入手才算解决问题。所以就需要不断聚焦,不断把问题变清晰。首先,要提升“业绩”,那么,什么叫做业绩?是销售额还是利润,还是占有率?假如销售额就是公司业绩。那又该提升到多少呢?是提升100万元,还是500万元?截至什么时间?今年年底还是明年上半年?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目标?这么一直详细确定标准。让模糊的问题清晰。到最后,就变成了:希望在3个月内,把销售额一共提升300万。平均每个月100万。如果问题不清晰,就很容易进入一个乱出点子的状态。例如A说打广告。B说要把产品做好。C说都不对,应该先把投诉都处理了。问题定义不清晰,就没办法评估方案是不是有效,也就解决不了问题。说到底就是需要养成的一个习惯。

其次分解问题分解了问题,要做的是把再把问题拆开。怎么拆?需要掌握一些“模型”。模型,就是分析问题,拆分世界的方法。比如可以把商业世界,拆分成“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或者拆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又或者,拆分成互联网、汽车、白酒、快消品等。具体选什么模型,取决于对事物的理解,没有什么标准答案,适合自己用就行。但这是第一步。接着还需要进一步拆分。这时候可以用MECE。MECE,是种思考方式,强调可能性的时候,要相互独立,尽量穷尽。比如昨天吃了什么?说吃了午餐,喝了汤,吃了蔬菜和水果,还吃了不少主食。这样虽然答案很多,但有重合,又有遗漏,不符合标准。那怎么分?可以先按时间分,早饭,午饭,晚饭,夜宵。接着,再按种类分,早饭吃了肉,蛋,蔬菜,午餐吃了米饭,喝了汤,吃了炒菜等。每一层都固定标准,不重复不遗漏。例如先用模型做横向拆分,再做纵向拆分,就得到了一个图。

比如,如何在接下来3个月,提高100万收入?首先应该把收入拆开。横向: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如何提高销售这个问题,变成了4个小问题:如何提来看的人、怎样提高对方付费购买的意愿、提高客单价的标准加上如何让人再次购买。再把这4个小问题,做纵向拆分。流量按照类型拆。自然的流量,付费购买的流量,私域流量有多少。其中自然流量还可以按照平台进一步拆。例如哪些来自公号,那些来自视频号,哪些来自X音?哪些来自线下?例如X音流量来源,又可以拆成直播和短视频。一层一层拆下去,直到拆无可拆尽量详细。拆分完后就得到了一个问题树。主问题后边,长满了枝干和叶子。看到这棵问题树,就知道不能靠“冒点子”解决问题了。虽然每个点子,可能都对应着某个枝干或叶子。也确实对解决问题有帮助。但是陷入点子中,就没办法系统思考问题。下一次分析问题没有抓手。靠点子思考,相当于捡了个叶子丢掉了整棵树。

然后就是消除非关键问题了

就是摆脱“散点思维”关键一步:减去非关键问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问题树上所有问题,都处理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因为有些不用花资源和精力也能解决。那么如何取舍?把这些问题,按照优先排序,删掉后边特别细或者不重要的问题,优先解决前边的。

先寻找已有支持的,例如有数据有参考的。比如,“本季度提升50%产品线上销量”。可以找找看,上一季度的线上销量是什么方法完成的。像短视频、直播、贴片、私域转化等,提炼各渠道占比,把占比高的排到优先级。优先选择“高性价比”的方案。比如,发现上个季度直播效果不错,那么本季度要提高直播销量。那么到底是重新整理货盘,修正线上系统,还是增加直播场次,提升直播话术,气氛搞热烈一点?可能了两个办法都可以!相对来说,可能后者简单一些,投入也少点。就是说,如果感觉这两种措施,起到的效果差不多,就优先尝试更少投入,更高性价比的方案。不断地计算,树上的每片叶子,有多少价值。价值低的就先不要了!那么估算不准怎么办?那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接下来制定计划,关键分析什么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再举个例子。假如把“短视频橱窗”、“私域扩散”,确定成提高销量的重要手段。那么是不是可以把短视频时间长度和产品展现丰富程度在完善一下,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提升转化。是可以的,但有没有用?不知道。这时候可以找个小号测试,看看有没有效果。又或者,去看看同行的,它们的短视频,产品在整个作品中的展现曝光的占比是多少?用数据和信息,求证假设是否合理。很可能最后会得出结论:增加产品在视频里的曝光时长,反而降低了转化率,那么这个假设不合理。不合理,就不要了。不能说假设肯定没错,就得这样做。分析问题的大忌,是先有结论,再去找数据。推翻一个假设,再尝试新的渠道,然后重复找数据,分析的过程。直到确定哪个假设大概率有效。如果还没有达到预料效果,那就继续回到树上,选择新问题解决,直到完成目标。到了这一步,对于大多数人都问题分析和解决,已经够用了。但其实这流程,还没有结束。

建立结果交付问题拆解好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也好了。然后就该真正的交付结果了,说白了就是实行!背后的核心能力,就是完成执行,然后提炼模型把它讲清楚的能力。建立模型,就是在一堆数据和素材背后,提炼总结出方法,其实也是解决最核心问题的能力。陈述问题。分解问题。去掉非关键问题。制定详细工作计划。进行关键分析。去执行,然后交出结果,最后总结一下讲清楚。这就是“七步分析法”。利用这“七步法”,能得到一整套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靠“点子”,拍脑袋去行动,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干活,最后拍屁股跑了。当然如果只看结果,拍脑袋冒出来的点子,和系统思考后得到的解决方案,可能效果都是相同的。毕竟电子也是有效的!但背后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点子是灵光乍现;模型是套路拆解。而能熟练应用方法后,所有问题就不是杂乱的点,而是有秩序的森林,或者叫系统。

但在改变模型之前,可能必须掌握的一个能力,是建立模型。建立大型系统模型很难,但是建立自己专业或者事业中的符合自己的模型,并不难!罗列问题。分解问题。去掉非关键问题。制定计划。关键分析。执行交付结果,建构论证提炼总结。当然,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要看拆分问题的逻辑是否合理;排列优先级的时候,是否准确;落实行动的时候,有没有干扰。只不过按照这套方法不断实践,能很快建立起一套自己合适的,通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时候,比见过解决过这个问题100次的经验,更重要。祝每个人,都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0 阅读:10

一坨杠精

简介:少林寺驻武当山办事处大神父杠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