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红书网友分享的邪修做饭思路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做饭日常。
刷到,有人晒出一碗泡面加了蛋和青菜;点进,有人在小锅里试图复刻米其林餐厅的摆盘。
外卖平台能点天下菜,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又重新点燃了自家的灶火。为了了解当代年轻人的下厨现状,时代邮刊联合问卷星,对1093名18—35岁的年轻人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
厨房里的分界线
调查显示,26.7%的受访者几乎不做饭,主要依赖外卖或预制菜;45.5%的受访者每周做饭两次以上;其余受访者则“看心情开伙”。
“我家厨房就是个储藏室。”北京程序员李锋说,“饮水机、零食、咖啡机全放里面,常常几个月没生火。”他每天加班到深夜,外卖几乎是生活的标配。
但在另一端,27岁的设计师小悦几乎每天都会做饭。她已经连续两年记录自己做饭的过程,手机相册里有近千张做饭的照片,从家常菜到自调的饮料。她还学会了做红烧肉、手擀面,如今成了朋友圈的“美食博主”。“做饭对我来说像是一种放松。切菜的声音、炒菜的香味,会让我觉得‘我又在生活了’。”
健康、掌控感与情绪疗愈
调查中,57.8%的受访者表示做饭的首要原因是“吃得更健康”。“外卖太重油重盐了,预制菜看了配料表就劝退。”长沙的健身爱好者林雯说,“我曾在体检中查出有高脂血症,后来开始工作日自己带饭,坚持蒸煮少油。半年后指标就降下来了。”
除了健康,44.3%的人做饭是为了“情绪放松”。“做饭就像冥想。我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煮汤。汤咕嘟咕嘟冒泡的时候,整天的焦虑都消失了。”成都插画师王恬说,“买菜做饭是琐碎日常的一部分,但做饭的意义不仅是为了吃,对我而言,每一次翻炒、调味、出锅,都是在重建秩序感,一次认真的做饭过程就是掌控人生的最小单位。”
当然,还有更现实的理由。调查显示,38.2%的受访者做饭是为了省钱。“点一份外卖要30块,我自己做一顿只要15块。”刚毕业的小丁算得清清楚楚,“而且能多做点给第二天带午饭,挺划算的。”
年轻人的“厨房学”
调查显示,年轻人学习做饭的途径多样:超过七成受访者(73.4%)曾通过短视频或社交媒体学习做饭,其中41.2%的人认为“看一次就敢试”。
“我第一次煮咖喱,是在小红书搜‘新手三步咖喱饭邪修大法’,照着视频搞定的。”00后小张说,“我很喜欢看小红书上的各种‘邪修大法’,不仅可以学习做饭的方法,而且这种不拘一格、靠直觉下厨的生活哲学,让人觉得厨房不只是油烟的‘战场’,更是幽默和松弛的现场。”
不少受访者提到,第一次下厨的回忆都带点“灾难喜剧”:有人煎蛋忘放油,有人煮面放了白糖,也有人为了摆盘搞砸了整桌菜。失败的过程反而更被津津乐道。“第一次做可乐鸡翅放错盐,最后成了‘焦咸鸡翅’,朋友还说很好吃。”来自上海的王潇说,“后来我又尝试了几次,慢慢地就做得不错了。做饭让我有一种我可以认真学习怎么更好照顾自己的感觉。”
原文首发于《时代邮刊》第496期
2025年11月· 新中年
编 辑 | 胡晨曦
审 核 | 李 玲
终 审 | 黄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