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每天刷手机的你,可能正在谋杀自己的生命意义

我一点也没做好30岁的准备。挺纳闷的,就像谁从背后推了我一样。我经常不敢相信自己已经30多岁了,身边的人都在往前走,恋爱

我一点也没做好30岁的准备。

挺纳闷的,就像谁从背后推了我一样。我经常不敢相信自己已经30多岁了,身边的人都在往前走,恋爱,工作,谈婚论嫁,好像只有我还停留不前。我这迷茫又焦虑的30岁,好像永远都活在自我的否认中。我一直认为我的30岁可以看山河大海,看落日余晖,但是现实是,我还在寻找自己的路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早上睁眼就不想起床,觉得今天又是重复昨天的一天。上班打卡,下班回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说不上不好,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碰到点挫折,就开始怀疑,我这么拼到底图什么。

十分钟拆解经典好书,我们今天读的书是《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奥地利心理学家。二战时期,他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一个个死在毒气室里,只有他和妹妹活下来了。经历了这样的地狱,他没有崩溃,反而创立了意义疗法,成为继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后维也纳第三大心理治疗学派的开创者。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全球畅销一千二百多万册。

弗兰克在书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愣了好一会儿。他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但有一样东西永远剥夺不了,就是你选择用什么态度去面对的自由。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在于你怎么面对失去。

【核心概念:终极自由与意义的三条路径】

先说第一个核心概念,叫终极自由。

集中营里,囚犯们被剥夺了一切。名字变成编号,尊严荡然无存,每天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明天。但弗兰克发现了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同样的环境下,有些人很快就垮了,眼神里失去了光。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们会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分享仅有的面包,会在干重活的间隙抬头看一眼夕阳,会在脑海里回想妻子的笑容。

这两种人的差别在哪?显然不是身体更强壮,也不是运气更好。而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态度。第一种人把自己交给了环境,觉得反正我什么都控制不了,听天由命。第二种人知道,虽然我改变不了外界,但我可以选择怎么回应。这就是终极自由,刺激和回应之间,永远有个空间,那个空间里藏着你选择的权力。

放到现在也一样。你被领导无端批评了,可以选择委屈得哭,也可以选择复盘问题在哪。你失恋了,可以选择自暴自弃,也可以选择好好照顾自己,慢慢愈合。环境从来不是决定性的,你的态度才是。

第二个概念,意义的三条路径。

很多人以为生命的意义是个挺玄的东西,必须得成功了,赚大钱了,实现梦想了才能找到。但弗兰克说不是这样的。意义从来不在远方,它就藏在你每一天选择的道路里。

第一条路,工作和创造。不用非得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只是把一份报表做得特别认真,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坚持每天画一幅小画,这些具体的行动都在创造意义。弗兰克在集中营里,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重写被收缴的书稿,就是这份工作支撑着他活下去的信念。

第二条路,爱和体验。弗兰克说,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要通过爱与被爱。他在最绝望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妻子的脸,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即使妻子已经不在人世,这份爱仍然真实存在,没有任何力量能剥夺它。你用心感受一次落日,认真听朋友倾诉烦恼,给父母做一顿饭,这些体验都在编织你生命的意义。

第三条路,面对苦难的态度。苦难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就是痛,就是难熬。但如果你能在痛苦中保持尊严,选择成长而不是沉沦,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伟大的。弗兰克说,如果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即使在遭受痛苦时人们也可以找到其意义。你失业了,可以选择自怨自艾,也可以选择复盘能力短板,重新规划。你生病了,可以选择抱怨命运不公,也可以选择更珍惜健康的日子。

第三个概念,自我超越。

弗兰克有句话特别戳人。他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关注自己了。我能得到什么,我会不会吃亏,我看起来怎么样,整天活在这些念头里,反而越活越空虚。

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把目光从自己身上挪开,去关注你能给予什么。你帮同事解决一个难题,你陪孩子认真玩一次游戏,你给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些时刻你忘记了自我,却恰恰活出了最真实的价值。

【实操方法,让意义落地的三个工具】

说完概念,聊聊怎么做。

第一个工具,态度选择记录本。

找个小本子或者手机备忘录,分三栏。第一栏写“触发事件”,就是今天发生了什么让你不舒服的事。第二栏写“本能反应”,你在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想怎么做。第三栏写“我的选择”,也就是你最终决定要怎么回应这样的事。

然后每天晚上花五分钟,回想当天至少一件让你情绪波动的事。比如触发事件写,“晨会时被领导当众批评”,本能反应写,“想当场反驳或者憋屈想哭”,我的选择写,“会后单独找领导沟通,问清楚具体问题在哪”。

坚持记录一周,你会看到自己在慢慢掌握回应的主动权。一个月后翻回去看,会发现自己面对同类事件时,情绪起伏小了很多,行动也更有章法了。

第二个工具,意义行动清单。

拿张纸,分成三个区域,分别写上“创造区”、“体验区”、和“态度区”。

创造区里,列出三件你可以每天做的小事。比如“整理十分钟书桌”、“回复一封拖延很久的邮件”、“学习一个新的Excel技巧”。每完成一件就打勾,一周结束统计完成了多少件。

体验区里,列出五个你想认真感受的时刻。比如“吃早餐时不看手机,专心品尝”、“下班路上观察天空颜色”、“给父母打电话时完全不分心”。每做到一次就记录当时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态度区专门用来应对困难。当遇到糟心事时,写下“这件事教会我什么”,至少写三条。比如项目失败了,可以写“学会提前做风险预案”、“知道某个客户的真实需求”、“发现团队协作的薄弱环节”。 这个清单每周日更新一次。把完成度高的保留,完成度低的调整难度或者换个方向。

第三个工具,付出时间块。

每周固定拿出两小时,专门做不求回报的事。提前规划好,比如周三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两个小时就是你的付出时间。

具体怎么做。提前列个小清单,写下五件你可以为别人做的事。比如“帮同事解决一个工作难题”、“陪父母去超市买菜”、“整理一份资料分享给需要的人”、“给朋友的创业项目提点建议”、“照顾小区的流浪猫”等等。

做的时候有个诀窍。就是,全程不要提“我帮你”、“你得记着我的好”这类话,就当做自己的事来做。做完后在清单上打勾,写一句话记录“对方的反馈”和“我的感受”。

一个月后,把所有打勾的项目看一遍。你会发现自己创造了多少连接,这种真实的被需要感会成为支撑你的力量。

【实践场景,突然被诊断出慢性病时怎么办】

说个更扎心的场景。你去体检,结果查出糖尿病或者高血压这类慢性病。医生告诉你需要长期吃药,饮食要控制,生活习惯得改。那一瞬间你脑子是懵的,为什么是我?我还这么年轻,后半辈子都要带着病过了吗?

这种时候特别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破罐破摔,反正都病了,该吃吃该喝喝。要么过度焦虑,整天查各种资料把自己吓得不敢吃不敢动。

用实操方法来拆解这个场景。

第一步,启动态度选择记录本。

拿出本子,触发事件写“确诊糖尿病”。本能反应可能是“为什么是我,不公平,害怕,想逃避”。然后在“我的选择”这栏,写下“我选择把这当成一个信号,提醒我开始认真对待健康”。

接下来每天记录。比如今天朋友聚餐,触发事件“大家都在吃甜点”,本能反应“也想吃,觉得委屈”,我的选择“点了无糖咖啡,专心聊天而不是盯着食物”。连续记录一周,你会看到自己正在重新掌控对这件事的回应权。

第二步,建立意义行动清单。

在创造区,列三件每天能做的控糖小事。“饭后走路十五分钟”、“记录三餐的碳水摄入量”、“睡前测一次血糖做记录”。每完成一项打勾,一周统计完成率。

在体验区,写下五个要认真感受的时刻。“品尝低糖食物的真实味道”、“走路时感受身体的轻盈”、“和病友交流时的互相鼓励”、“每次血糖正常时的小确幸”、“家人为我调整菜谱时的心意”。每体验一次,记录当时的感受。

在态度区,写下“这件事教会我什么”。可以写“学会延迟满足而不是即时享乐”、“发现身体发出的信号有多重要”、“体会到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第三步,执行付出时间块。

每周拿出两小时做不求回报的事。可以整理一份“糖尿病饮食清单”分享给其他病友,可以陪同样有慢性病的父母一起运动,可以在病友群里分享自己的控糖经验,可以帮新确诊的人答疑解惑。

做这些事的时候,重点不是“我要展示自己多厉害”,而是单纯地付出。做完后记录对方的反馈和自己的感受,一个月后回看,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个被动的病人,而是能帮助别人的人。

通过这三个工具的组合使用,你把“被疾病控制”转变成了“主动管理健康”,把“受害者心态”转变成了“创造意义的态度”。疾病没有消失,但它不再是你的全部,而成了你重新认识生命的一个契机。

【总结,在平凡中活出意义】

弗兰克用集中营的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恶劣的情形下。他六十七岁学开飞机,八十岁爬阿尔卑斯山。这个从死神手里逃出来的人,用一辈子践行着自己的理论。生命不是等着被赋予意义,而是每一天都在创造意义。

核心概念是意义的底层逻辑,实操方法是让它落地的工具。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改变你的人生状态。意义不在成功的那一刻,而在每一个你选择负责任的瞬间。不在轰轰烈烈的大事里,而在认真对待的每一个小事中。

这本书不只适合那些经历重大挫折的人,更适合每一个在平凡日子里感到困顿的普通人。它提醒我们,你不需要等到实现梦想才开始有意义的人生。从此刻开始,从选择你的态度开始,从做一件向外连接的小事开始,意义就在你手中。

记住弗兰克的这句话。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别再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去回应生命对你的提问。用你的工作,用你的爱,用你面对困难的姿态,去活出答案。

泰德读书,拆解成长好书,提炼实战方法。欢迎关注、点赞、收藏,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