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的战斗终于完了,俄军大举挺进红军城,红军城里的乌克兰士兵也被俄军给完全肃清了! 红军城这块乌军苦心经营多年的硬骨头,最终还是被俄军咬下来了,别看城不大,守了快十年,乌军把它当命根子一样护着,可最后还是守不住。 这一仗的胜利当然让俄军士气涨得比打了鸡血还快,但要说它的意义,只说“赢了一城”远远不够,因为这里头藏着一种新式打法,既精细得像外科手术,又粗暴得像推土机。 很多人以为战斗是“正面硬刚”开始的,其实俄军在冲上去之前,脑子里先走了一盘棋。 他们先假装要打其他方向,把乌军最能打的预备队骗得跑出了红军城。等乌军的底子被抽空了,俄军才开始合围。 但包围圈偏偏留了个口子,这可不是通情达理,而是诱饵,俄军把这个缺口布满地雷和无人机,专门等乌军顶不住往外逃的时候一网打尽,让你以为看到了希望,其实脚下全是坑。 进入城里的打法也跟过去不一样,以往巷战都是挨家挨户清街巷,打得又慢又伤。 俄军这回干脆分成一小队一小队,晚上或者在复杂地形下偷偷潜进去,像摸黑进屋的小偷一样,直奔关键目标,不跟你乱缠。 他们挑的都是心脏位置,指挥部、弹药库,尤其是乌军无人机控制中心,乌军这些年侦察全靠无人机,被打掉“眼睛”后,城虽在,却像盲人摸路。 小队找到了目标之后,后方立刻用精确炮弹按坐标打过去,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火力,干净利落。 打到这一步,乌军的神经系统基本被切断了,人还在城里,但已经联系不上、指不上、调不动。 不过俄军另一边的打法却一点不“精细”,兵力足足堆了对方三倍多,还把近卫坦克部队都调来了。 上面下了死命令:必须在乌军援兵和西方支援到来之前拿下红军城,谁拖延就换人,于是战前火力准备只弄了三天,没等充分轰完就急着往上冲。 这种打法说白了就是拿人命换速度,伤亡不伤亡已经不是重点了,俄军步兵和坦克一波一波压上,不给乌军半分钟喘息。 外面精准削弱、中间猛扑硬顶,两种风格混着来,乌军根本承受不住,乌军真正崩盘的原因也不复杂:指挥链被打断后部队之间沟通全乱了,各自为战,有的连队甚至没等命令就提前撤了。 补给线被卡死后,弹药、食物、水全都紧张,城再坚固也撑不住士气崩塌,而且乌军的老兵早在过去几年的激战中消耗得差不多了。 新兵训练又不上线,一旦主力被调走,留下的二线部队根本挡不住这么猛烈的进攻,等乌军几次突围都失败后,士气直接掉到了谷底。 红军城一丢,乌东防线就被撕出一个大窟窿,后方几个重要城市都裸露在俄军面前,乌军只好赶紧往后缩边后修新的防线,但明显没有红军城坚固。 战后,乌总统泽连斯基把这叫“暂时挫折”,西方媒体的口径也跟着变,从“战略重城”变成“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俄军这次确实打得比以前更会了。 这场战斗讲明了一个简单却残酷的道理: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兵多不多、炮猛不猛,而是体系能不能先瓦解对方,把敌人的补给、侦察和指挥打断,比互相拼命更致命。 至于这场胜利是俄军总攻的前奏,还是一次性把家底掏干的冲刺,还没人敢下定论,但有一点确定,红军城这一仗,会被很多军方和学者继续研究,因为它太典型,也太现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