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中国丧葬将会转变。很多独生子女对待死去的父母,基本上会转变为直接打电话,让火葬场拉走火化。然后,火葬场直接抱走骨灰盒。不再大操大办丧葬的事情。独生子女的现实困境,让他们无法承担起过去那种繁重的丧葬费用,他们身上肩负着赡养长辈和养育下一代的双重压力。 这二十年里,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件很多人想都没想过的事,葬礼这件原本看起来摆给外人看的大场面,正在悄悄变成一件只关乎自己心意的小事。 以前的丧事,说白了,不只是给亲人送行,更像是做给社会看的“面子工程”,排场够不够、流程全不全、有没有失礼,通通都得讲究,一个家族的体面,似乎都扣在那几天上。 而这份“体面”,花钱是真狠,大城市里,想办个像样的,随便动一动就是五六万起步,稍微讲点排场,十万都只能算中等。 真正的大头,是墓地,几十万一块地,抢着买的人一点不少,有人以为小城市会轻松点,其实也差不多。 三线城市的普通墓地都要五到八万,棺材、纸钱、做道场、流水席这些传统流程一套下来,几万块就没了。 钱是一方面,更让人吃不消的是,现在操办丧事的人越来越孤单了,过去是整个家族上阵,大家一块儿帮忙,事再多也不至于让某个人崩溃。 可如今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亲戚关系也淡了,很多年轻人要独自扛起所有责任,从买东西、跑流程,到接待亲友,全靠自己。 仪式还在,可人手、氛围、情感支撑,都变了,于是,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我到底是在送亲人,还是在完成别人期待的任务”? 慢慢地,大家不太愿意再花大价钱搞那些繁琐的仪式了,不是不孝,而是开始把心思放到更重要的地方,人活着的时候,陪伴是真陪伴,人走了,心安比排场更重要。 这种观念的变化,也让“孝顺”有了新的含义,比起死后那场声势浩大的仪式,生前的关心、陪伴、照顾,才是更实际的。 再加上现在临终关怀机构多了,很多家庭有机会在亲人生命的最后阶段,把话说开,把爱表达清楚,把遗憾处理掉。 这样一来,告别变成了心与心之间的事,而不是一场表演,科技也带来了新的方式,以前想祭拜必须到现场,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在网上点一根蜡烛、留句话。 外人可能不觉得这有什么,可对很多人来说,这是另一种“随时能说说心里话”的安慰,思念不再是一次性的仪式,而是可以随时继续的小纪念。 当然,这些变化也是政策在往前推,国家一直鼓励节俭环保,像海葬、树葬都有补贴,不占地、省钱,也环保,农村很多地方的流水席减少了,替代的是公益性的骨灰堂,简洁却很庄重。 市场也迅速跟上,城市里出现了很多一站式殡葬服务,从接运遗体到存放骨灰,全套流程透明、价格清楚,年轻人最怕麻烦,这种服务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 而且环保、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死亡也更坦然,所以更容易接受这些新的方式,等这些因素都叠加起来,中国未来的送别方式会越来越简单、轻松,但不代表随便,仪式可以小,但情感不会少。 流程精简了,庄重感反而更容易回到心里,未来的告别,将不再是压垮家庭的一件痛苦任务,而是一次温柔、干净、不添负担的纪念,它会让逝者走得安稳,也让留下的人更能从容地面对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