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引岛距离大陆仅约五十公里,岛上岛防部队这些年一直在升级地下防御体系,使其成为当前台海局势中极为关键的战略支点。 岛的外貌像一块庞大的石头,没有沙滩可言,悬崖之外就是动荡不安的海,补给船偶尔也未必能正常靠岸。别看面积小,环岛海域的水深极不规律,风浪猛,舰艇稍有不慎就容易撞在暗礁上。而每次猛烈的台风一来,岛上连无线信号都可能消失,更别提外部物资进出了。 东引岛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孤岛,更像个与世隔绝的巨大石堡。台军出于安全考虑,几十年来持续进行山体开凿,把整个山头都掏空了,修建了长达数公里的地下坑道。指挥部、生活区、弹药库紧挨在石壁深处,外头一层层石壁,炮火打上来,最多炸掉些表皮。 这里的“地下城”据说能扛住强大火力集中的集中轰炸,即使卫星侦察能锁定岛屿,也奈何不了藏身于岩石深处的设施。守军的生活也是分层规划,淡水、能源、粮食全靠集体储备,并有循环利用的小型系统。几年下来,守军与工事似乎已经融为一体。 有趣的是,岛上火力网设计极不常规。大型导弹隐蔽在各类斜坡掩体内,“天弓”防空导弹搭配“雄风-2”反舰导弹,还有雷霆火箭阵地随时待命。步兵通道与主火力点交错布置,火力覆盖不留死角。突然想问:真要爆发大规模冲突,这么厚的花岗岩,真的炸得开吗? 不过,事事总有“反面”。堡垒再无死角,内部还是有致命短板。小岛几千名台军守备,全部人口加起来不到五千,岛上的粮油淡水、柴油物资,基本全靠外运。运输周期慢则一月一次,快则半月一次,一旦遇上海况恶劣,补给船直接搁浅岸外。物资紧张时,守备部队还会进行严格配给,甚至削减日常消耗。 有时候,一些台军老兵还会窃窃自语,这么多年,岛上的设施用得久了,不少都在维护周期临界点,偶尔就会有停电、给排水故障等麻烦出现。你说这些不是啥大毛病,但要是一断供,再厚的城墙也抗不了饥渴。 补给线,才是东引岛的真正命门。这点是岛内外共识。有过训练经验的海防部队人士私下经常讨论:岛上的油罐容量几乎只够最多三个月消耗,淡水储量也就十二周。至于弹药,如果长期作战,消耗极快。真要切断生命线,所谓“地下堡垒”不就是困兽之斗? 最近一段时间,海警和海军联合演练,从不以正面进攻为主。军警力量联动,外圈巡逻,内线配合执法。对于岛屿补给线的监控,已经提升到高密度跟踪的程度。海警船经常逼近到只有几公里,时不时进行模拟检查。要说这算不算封锁,还真不那么确定,可台军补给船一旦遇检还是得停车配合。 有人说,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打法,看起来像是在试探,很可能是大势所趋。多数情况下,只要把补给线卡住,台军只能干着急,消耗再多一次也补不上。可换个角度,有些人怀疑,真的那么容易吗?台军会不会暗中补给?有没有其它反制方案?这一切还真不好说。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封锁”这一方式抱绝对信心。有人觉得,台军多年经营,肯定有应对特殊情况的预案;但也有人认为,真封锁住几个月,守军心理压力巨大,极容易出现溃败迹象。你说心理和物质哪个先崩溃?真有谁百分百把握? 数据上看,岛上生活物资储量和补给周期都有公开资料支撑。台湾地区防务部门报告每年三次招标补给运输,持续时间不定。大多数资料显示,岛上的油库合理储量一般为三至五个月。岛内自给淡水仅能维持几周,遇台风或外运延误时,补给船只要停摆两次,就得全部节流。 是不是只要控住东引岛的补给线,这个“地下军事堡垒”其实就成了“困兽笼”?反之,如果陆方突然强攻,双方硬碰硬,会不会反而意外拉长战局? 其实,岛固若金汤也好,补给易断也罢,到底谁的评估更接近真实,现实恐怕远比想象复杂。每一场军演,每一次补给,可能都是东引岛未来命运的新线索。 读到这,你觉得是补给线更难守,还是那几米厚的花岗岩让人最头痛?谁又能想到,两百平方公里海面上的一道细线,会决定一座岛的最后结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