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

全欧洲估计都得被匈牙利外长这句话给噎一下,他说:“跟中国合作,不是可选项,是欧洲企业活下去的必选项!”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在接受采访时丢下这句“重炮级”观点,直击欧洲制造业的痛点。   他明确批评,欧盟当前的对华战略已严重偏离方向,相关决策者完全忽视了与中国开展文明协作的巨大潜力,反而强行将经贸合作与政治、意识形态捆绑。   这番话或许刺耳,却精准击中了欧洲制造业的要害,尤其在2025年欧洲经济艰难复苏的关键阶段。   2025年10月,欧洲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仅升至49.6%,该数值仍在50%的荣枯线下方徘徊。   德国、英国、法国等制造业大国的指数均未突破荣枯线,仅有西班牙、希腊等少数国家勉强处于扩张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欧元区2025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也仅为1.2%的微弱水平。数据层面虽呈现小幅回升态势,但企业实际承受的压力只有从业者自身最为清楚。   俄乌冲突留下的能源创伤尚未愈合,美国的补贴政策又带来新的冲击。欧盟此前实施的对俄制裁,亲手瓦解了“西方技术+俄罗斯资源”的成熟合作模式,天然气价格暴涨导致高耗能产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随后落地,其中包含369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但附加条件极为严苛——享受补贴的电动汽车必须在北美完成组装,电池原料也需源自美国或其自贸伙伴国。   德国宝马、大众随即扩大在美国的投资规模,荷兰OCI集团更是直接缩减欧洲产能,转至美国建厂,欧洲“去工业化”的担忧持续升温。   欧盟自身也陷入慌乱,一方面指责美国的补贴政策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另一方面紧急推出《欧洲芯片法案》《净零工业法案》跟风投入资金,但受限于财政实力,补贴力度远不及美国,最终仍处于被动局面。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欧在补贴竞争上投入越多,全球产业链的混乱程度就越严重。半导体行业的情况最为典型,全球芯片产能利用率已降至65%,供应链重组额外增加了420亿美元成本,台积电与三星的重复投资纯粹造成资源内耗。   欧洲制造业本就高度依赖全球分工体系,这种动荡直接导致原料、物流及技术协同等各项成本攀升,众多中小企业甚至难以承接订单。   就在欧洲企业深陷困境之际,中国市场展现出稳定的支撑作用。中国已连续十二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仅2024年,中欧贸易额便突破8500亿美元。   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博世集团2024年在欧洲市场的营收下滑12%,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有效弥补了大部分损失;法国空客2025年前十个月交付的飞机中,每三架就有一架销往中国;意大利奢侈品品牌的销售额中,中国消费者的贡献占比长期维持在30%以上。   这些数据背后,既有中国14亿人口消费市场的支撑,更源于中欧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欧洲的精密机械与汽车制造技术,结合中国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及高效生产能力,才能实现成本控制与市场拓展的双重目标。德国奔驰位于上海的工厂,从零部件组装到整车下线仅需48小时,这样的效率在欧洲本土难以实现;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则能将欧洲新能源项目的建设成本降低20%,为欧洲实现“净零目标”提供助力。   西雅尔多称匈牙利是东西方企业的交汇点,这一表述并非夸张。匈牙利没有盲从欧盟的相关政策,反而主动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匈塞铁路建成后,欧洲腹地的货物经匈牙利转口至中国,运输时间缩短近一半。   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设的工厂已于2025年投产,不仅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还解决了周边德国汽车厂的电池供应难题。   相比之下,部分欧洲国家的举措显得矛盾重重。欧盟委员会此前效仿推出《外国补贴条例》,将审查重点对准中国企业,最终却让欧洲本土车企率先承受负面影响。   德国宝马集团董事会主席齐普策公开表示,限制中国电池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最终会导致欧洲车企丧失成本优势。2025年上半年,欧洲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因电池成本偏高,全球市场份额再降3个百分点,这一事实印证了他的判断。   欧洲企业对当前局势有着清醒认知,意识形态无法替代实际经营,生存发展才是首要任务。   法国欧莱雅集团将亚太区研发中心迁至上海,核心原因在于中国美妆消费趋势的更新速度位居全球前列,落户上海能让企业第一时间捕捉市场需求;瑞典宜家在武汉建成亚洲最大供应链中心,通过该中心将中国生产的家具快速分销至欧洲,直接降低15%的物流成本。   西雅尔多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在于他道出了欧洲务实派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