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不得不说,现在去银行取个钱是真难。取三五万准备装修,被要求写用途、翻流水,还要反

不得不说,现在去银行取个钱是真难。取三五万准备装修,被要求写用途、翻流水,还要反正就是各种要求你“证明清白”。银行美其名曰:怕你被骗,都是为了你好。但你发现没有,这些年的电诈案件还是层出不穷,该被骗走的,照样被骗走。 骗子没被卡住,自己的钱倒是被卡的死死。 银行把取钱卡得这么严,真的挡得住诈骗吗? 咱说话严谨一点,挡是能挡住一点,但挡的不是最关键的一环。 大部分电诈的套路,其实跟银行本身没关系。骗子想要骗你的钱,首先要控制你这个人。诈骗团伙不是黑客,没法控制你的账户,而是先一步一步把给人洗脑。常见的套路,例如先加你微信,拉你进群,天天发收益截图,教你投资理财,或者冒充公检法,吓唬你涉嫌洗钱洗黑钱,让你必须配合调查。又或者冒充客服,说你贷款有问题、快递出事了……前面铺垫很久,一步步诱导你现在立刻去转账、去ATM、去银行取出多少多少。 等受害人走进银行那一刻,很多人已经完全相信对方是“警察”“客服”“老师”“对象”了。他觉得自己是在“配合办案”“抢赚钱机会”“挽救自己”,不是在被骗。 银行这头看到的,就是一个表面上很正常、甚至很坚决的客户来办业务。柜员靠几句问话、看几眼表情,就要判断对方是不是被洗脑,这个难度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所以,从机制上说,银行只能拦住少数特别异常的个案,拦不住整个电诈基本盘。 那诈骗真正的源头在哪儿?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你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诈骗电话、短信,一上来就叫得出你的名字,知道你在哪个城市,甚至知道你孩子在哪上学、你最近有没有贷款、有没有买过什么东西。我就接到过一个诈骗电话。刚买完飞机票,就收到了电话说我航班延误,要给我补偿。骗子连我买的哪家航空公司都知道,非常离谱。 骗子之所以能精准设计剧本,就是因为他对你已经了如指掌了。 这些信息是怎么被信息泄露的? 现在我们的生活,几乎每一步都在产生数据: 例如办卡、办业务时,要扫身份证。平时购物、点外卖、打车,要留电话、留地址。下载各种App,动不动就要通讯录、位置信息、相册权限。小区门禁、停车系统、美容机构、培训机构,都会收集一堆信息。 绝大多数正规机构,会按规定去保护数据,可总有一些环节管理不严,或者有人铤而走险,把这些数据“顺手带走”,流进地下黑产。 对普通人来说,只会感觉到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越来越多,诈骗短信越来越精准,你走到哪儿,似乎总有人知道你是谁、你在干嘛。 在这一点上,银行其实也只是整条链条中的一个节点。 很多受害者被骗之前,已经接收过无数次类似的陌生电话、营销短信、奇怪的加好友请求。如果这些信息入口、数据出口一直敞着,你不管银行卡不卡取钱,骗子都有机会一遍遍重新发动攻击。 今天这位老人被银行拦住了,没转成。骗子明天可能又会换一套话术打回来。总有一个坑等着你。 银行既然挡不住,那银行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监管压力。 反洗钱、反诈这几年是金融机构的“高压线”。一旦被查出有大量涉案账户、涉案资金没管好,银行要被重罚,负责人也要被追责。对一个网点来说,最直接、最低成本的办法,就是多把关。 例如遇到大额交易,必须要强制问用途,查看的你的流水,你的合同等等,如果看不明白的多问几句。只要发现一点点“不对劲”,就往反诈中心那边上报。皮球踢过去,就不是自己的责任了。 从他们角度看,这么做很安全。客户最多就是抱怨几句,可一旦放跑一笔大案,麻烦的是自己。但问题在于,这套逻辑一层层往下传,很容易走样。 本来法规里是对可疑交易,高风险客户要加强识别和尽职调查,结果到了某些网点,就给自己强行加戏,甚至变成了一万以上都要盘问的严苛的审查。要你清清楚楚说出每一笔钱干嘛的,还要翻你以前的流水一条条问。 这就变味了,从风险管理,变成了”人人有罪”。 所以从反诈的全链条看。诈骗最核心源头是信息怎么被泄漏的。各种平台怎么管理广告、账号、群聊,哪些明显带诈骗风险的东西能不能早点拦住。 最后才轮到资金流向、账户异常这些“钱在路上”的信号。 银行主要负责的是最后这一段,靠卡取钱来“堵口”,没办法解决前面的问题。 银行卡取钱这件事,从金融机构自己的风险控制角度看,有它的逻辑;但如果把它当成反诈的主力武器,那就高估了这一步的作用。 诈骗真正的威力,在于他们掌握了太多关于你的信息,再用这些信息配合情绪套路,把你一步步推向深坑。 只在最后一刻拦你取钱,而放任个人信息到处裸奔,这注定是效果有限、体验又差的一条路。 你觉得你的信息是怎么被泄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