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菲律宾正式宣布 11月11日,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通报,台风“凤凰”已致当地6人死亡、超235万人受灾,全国出现379处洪水,4000多间房屋受损,426个市镇断电、30个市镇断通讯,多地生产生活秩序遭受严重冲击。 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无数人的煎熬。185公里/小时的大风掀翻房顶,14米高浪头侵袭海边村落,菲律宾国家减灾管理委员会数据显示,半个月内三次台风肆虐,累计受灾人数达627万。 政府提前转移117万人,这步做得扎实。但避难所里缺水缺食物,黎牙实比市有人与救援人员推搡,还有孕妇晕倒,应急保障明显滞后。 当地基础设施脆弱不堪。联合国人道救援署数据显示,30多座桥被冲垮,112个输电塔倒塌,重灾区85%以上电网损毁,恢复供电至少需4周,夜晚漆黑一片更添艰难。 卫生问题接踵而至。8个避难所的厕所堆满污物无法使用,垃圾随意堆放无人清理,目前已有12人腹泻、37人患流感,仅200份抗生素仅够支撑3天,看病吃药成大难题。 农民和渔民损失惨重。38亿比索的经济损失中,稻田全被淹没,渔网尽数破碎,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如今连温饱都成问题。 现实格外扎心,菲律宾人均年碳排放不足1吨,却要承受气候变暖的严重后果。发达国家承诺的气候资金迟迟不到位,这种气候影响的不均衡,凸显全球气候治理公平性落实的迫切。 中国此前多次伸出援手。2022年台风“雷伊”时,2000顶帐篷、10万份食品第一时间送达,助3万多灾民渡难关;台风“海燕”来袭时,物资、资金、技术援助也从未缺席。截至目前,针对此次灾情,中方暂未发布相关援助通报。 渔民马里奥的遭遇是缩影,渔船被巨浪拍碎,房子塌了一半,带着妻儿躲进避难所,三天没吃热饭,孩子发烧只能靠好心人给的瓶装水勉强维持。 国际互助的前提是相互尊重,真诚相待才能走得长远,绝非单方面付出或索取。 灾后重建更考验耐力,目前急需10万顶帐篷、500套净水设备、20万份药品,这既需要国际社会援手,更依赖菲律宾自身应对能力。 天灾面前本应守望相助,但帮忙不是义务,唯有彼此真心相待,遇事才能拧成一股劲共渡难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