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手机是怎么知道你在遛弯儿还是在狂奔?

转自:中国妇女报

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晨追赶公交车狂奔几百米,手机健康App就会跳出来:“检测到跑步0.3km,消耗30kcal。”傍晚放学踩着夕阳溜达回家,又会收到App发给你勋章:“今日步行6000步。”

这时,我们心里不禁犯嘀咕:也没告诉它啥时候换挡啊,它怎么分得这么清?

其实,答案就藏在手机里的一对“小间谍”——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它们每天24小时不眠不休地采样、算数、打小报告,无比敬业!

今天就把这两个“小间谍”拎出来,认识一下它们。

测“推背感”高手——加速度计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一个密封的小盒子里,用弹簧吊着一颗微型铅锤,只要盒子一晃,铅锤就偏离原位。手机里面的加速度计就是这样一个盒子,只是它被缩小到了1立方毫米大小,用一小块硅做“铅锤”,用几根比头发还细的硅梁做“弹簧”。

当手机往右加速,“铅锤”因为惯性想“赖在原地”,就会相对外壳往左偏移。偏得越多,硅梁弯得越狠。

因为在硅上镀了金属,所以“铅锤”形成了一个可移动的电极,它与加速度计底座上固定着的两对静止电极(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形成两个背靠背的电容:电极1(固定)—“铅锤”(可动)—电极2(固定)。

当手机加速时,“铅锤”微微位移,就会离某一电极更近、离另一电极更远,两个电容的值一个增大、一个减小。微机电系统里的电路测的正是这一对电容的差值,从而算出位移,再通过胡克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算出加速度。

因此,不管你是在走路时,手机在口袋里轻微晃,还是跑步时手机在口袋里猛烈地颠,加速度计都会忠实记录手机感受到的情况。

测“转体”的专家——陀螺仪

想象你用手指轻轻拨动一只高速旋转陀螺,无论怎么扭手腕,陀螺的转轴都倔强地指向原来的方向。

手机里的陀螺仪就类似于把这只陀螺缩成一粒沙子大小,并用电流“拨”它永远旋转。在陀螺仪的中央悬浮着一个硅环,四条细若发丝的硅梁把它悬空固定。此硅环被静电力驱赶着在平面内高速振动,振动方向设为X轴。就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当你突然旋转手机,如跑步摆臂时,硅环因为惯性想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而手机外部却被你带着动。两者之间产生一股力量,像一双隐形的手,把硅环的振动“掰”到Y轴上一点点——掰得越远,说明转得越快。硅环被掰到Y轴后,一边电容变大,一边变小,测出电容差值,就能换算成角速度。

因为走路时,手机几乎不旋转,而跑步时,手臂大幅摆动,手机随之来回翻转,角速度信号就会陡增。

所以,手机通过这个角速度,就知道你是在“原地转身”还是“冲刺摆臂”啦。

手机用加速度计把每一步上下颠簸形成的“波峰”数出来,再用陀螺仪剔除假抖动,而两个波峰=一步,累计起来就是总步数。

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相互打配合,通过计数后的有效峰值周期数即为总步数,实时累加并上报给手机健康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