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慢性鼻炎的中医调理方法,请转发收藏!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个27岁的年轻小伙,看

慢性鼻炎的中医调理方法,请转发收藏!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个27岁的年轻小伙,看着年轻,面色却透着一股青晦,尤其是眼周,像蒙了层淡淡的青影,一看就是长期受病症困扰的模样。患者说,他的鼻炎是2019年突然犯的,从那以后,鼻塞、喷嚏、流清涕就成了“家常便饭”。最难受的是一吹风,哪怕只是出门时被风扫到脸,鼻子立马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呼吸都得靠嘴。 这些年,他试过喷鼻剂、吃西药,可症状总是好了又犯,尤其到了换季或降温时,鼻炎准会准时“报到”,时间久了,连带着精神状态都差了,总觉得提不起劲。更让他烦心的是,去年他还查出了精索静脉曲张,买了茴香橘核丸吃,疼得厉害时吃几天能缓解些,可也没彻底好。 一边是鼻子不舒服,一边是隐私部位的隐痛,双重困扰让他心里总憋着股劲,情绪也变得容易烦躁。这次也是听朋友说,中医调理慢性病靠谱,他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就诊。 我仔细询问了他的日常状态,身体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就是这两个老毛病像两块石头压在心上。随后我给他搭脉,脉象偏细,摸起来没什么力气;再看他的舌头,舌质淡,没有血色,舌苔薄白,轻轻覆在舌面上——结合他遇风鼻炎加重、面色青晦、精索隐痛的症状,辨证就很清晰了:这是“风邪上受、寒滞肝脉”的证型。 风邪最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鼻子作为“肺之门户”,首当其冲被风邪盯上,就会导致鼻窍不通,出现鼻塞流涕的症状;而肝脉的循行路线会经过精索部位,一旦体内有寒邪,就容易阻滞肝脉,让气血运行不畅,时间久了,自然会引发精索静脉曲张的问题。所以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毛病,实则根源都在“寒”和“滞”上,想要解决,就得从祛风散寒、温通肝脉入手。 于是我给患者开了一副针对性的方子:荆芥穗、防风是“祛风搭档”,能把停留在鼻窍的风邪赶出去;白芷、辛夷专门通鼻窍,是调理鼻炎的常用药,再配上川芎,既能活血,又能辅助通鼻,让鼻子尽快通气;葛根、黄芪、炒白术则是为了补脾胃,中医里说“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好了,身体的抵抗力才强,能挡住风邪再次入侵;石菖蒲能化湿开窍,蝉蜕能疏风清热,帮着清理鼻腔里的“浊气”;最后,针对精索静脉曲张的问题,我加了乌药、肉桂、川楝子、橘核、薤白,这些药能温散肝脉里的寒气,行气止痛,让阻滞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 没想到一个多月后,也就是7月20号,患者特意来复诊了。一进门,他就笑着说:“医生,您开的药太管用了!”他说自己喝完药后,鼻塞流涕的症状明显减轻了,现在出门吹风,鼻子也不会立马堵了,清鼻涕也少了很多;更意外的是,精索静脉曲张的隐痛居然彻底消失了,坐着办公一下午也没感觉不舒服,情绪也比以前稳定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烦躁。 我再给他搭脉,脉象还是偏细,但比上次有力了些;舌头依旧是舌淡苔薄白,不过面色的青晦退了不少,眼周的青影也浅了。结合他的恢复情况,我把辨证调整为“肝气郁结、经脉不畅”,于是我在原方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去掉了偏于祛风的荆芥穗,加了柴胡和醋香附,这两味药能疏肝理气,帮着把郁滞的肝气理顺;加了制远志安神,让情绪更稳定;夏枯草能软坚散结;牛膝能引药下行;郁金能活血行气,让经脉更通畅。 其实很多慢性病看似复杂,关键就在于辨证准确。像这位患者的问题,表面是鼻炎和精索静脉曲张,实则都是“寒滞肝脉”惹的祸,只要找准根源,用对药,把寒气散了、经脉通了,病症自然会跟着好转。中医调理讲究“标本兼治”,既要缓解表面症状,更要除掉病根,这样才能让身体真正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