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如果欧美国家给越南、印度这两个国家长期免关税,不出十年,当地的工人工资可能反超中国。到时候咱们搞不好会出现“逆向打工潮”,不少人可能要往越南、印度的工厂跑。 越南这几年外贸生意火爆,尤其电子和纺织工厂每天都在招人,工资也涨了不少,已经逼近中国一些小城市的水平。 工人在流水线上忙活,每月拿到不少钱。印度依靠庞大人口优势吸引了不少投资,工厂数量突增,工资也慢慢跟上来,尤其几个大城市已经变得竞争激烈。 但越南工厂想要扩张,结果总是受制于产业链不完整,关键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遇到电力短缺和物流慢的情况,生产效率一直上不去。 印度看着人口多,但运输慢、工人流动性大,港口动不动就堵,工厂老板头疼不已。有些地方工人换工作太频繁,企业管理成本也飙升。越南和印度工资是涨了,但涨幅远没赶上中国工厂里生产效率的提升。 中国这些年变化明显,更注重产业链配套和技术升级,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制造已经成了标配。智能机器人、自动生产线让工人干活轻松了不少,效率也越来越高。 那些低端组装产业是有外流,不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环节还是牢牢掌握在国内,比如新能源汽车、芯片和机器人这些领域,中国企业比起东南亚早已领先一步。 外来的优待政策确实给越南和印度带来了不少机遇,订单增加带动了当地工资,但是内部短板也暴露出来。 越南电力成本越来越高,一停电工厂就乱套;印度的港口一堵,货物只能边等边损坏。虽然工资水平拉近了和中国的差距,但能不能把高端制造和核心技术也握在手里,还得看供应链和产业升级的功夫。 中国工厂对市场外流反应很快,主动把更多资源投向科技研发和技术密集产业,工人学习新技能,岗位在从传统制造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低端订单去了越南和印度,高端制造和创新能力却在加速提升,工人收入和就业质量反而可能越来越好。 东南亚工资翻倍,不代表能够超越中国。一旦遇到用工荒或者产业升级跟不上,越南和印度的企业往往会出现新难题。 中国在自动化、智能设备、大规模生产的经验上已经积累了十几年,产业链整合能力还在不断升级。 越南和印度即便在数量和工资上追得很猛,可只要供应链薄弱,技术升级缓慢,永远都只能分吃一部分廉价蛋糕,难以抢到主力位置。 全球制造业会继续分散,有效推动越南和印度的工业化,但中国制造根基牢固,不是靠政策或者工资能撼动的。工厂搬迁只是市场正常的流动,高端产业依然掌握在最有资源的地方。 未来十年,中国太阳能、智能汽车、人工智能这些新行业可能越走越远,越南和印度只要无法攻克技术和产业链的难题,出现所谓“逆向打工潮”的概率一点也不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