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终于有个日本人,把窗户纸给捅破了。他说,日本别再做梦了,再打仗,国家可能就没了。

终于有个日本人,把窗户纸给捅破了。他说,日本别再做梦了,再打仗,国家可能就没了。 这话是石破茂说的,以前当过防卫大臣。他说,你们天天吹的“明治维新”,那个奇迹的起点,说白了,就是抢了咱中国的钱。 1868 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彼时的日本,刚刚摆脱德川幕府两百多年的锁国统治,满心渴望效仿西方列强,实现 “富国强兵”。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没钱。 为了填补窟窿,日本政府先是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肆虐,米价在五年内暴涨三倍,普通民众流离失所;接着又强行征收土地税,将农民的负担从收成的 30% 提升至 50%,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短短十年间爆发了近 2000 次反抗运动。 即便如此,财政缺口依然巨大,到 1877 年西南战争爆发时,日本政府为镇压西乡隆盛领导的武士叛乱,耗费军费达 4100 万日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全部,国家财政彻底濒临破产。 就在日本为钱焦头烂额、改革即将夭折之际,他们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隔海相望的中国。彼时的清朝,同样面临内忧外患,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庞大的国土和丰厚的财富,成了日本眼中救命的 “唐僧肉”。而这场掠夺的前奏,并非甲午战争,而是更早的琉球与台湾。 1874 年,日本以 “牡丹社事件” 为借口,出兵台湾。这场看似仓促的军事行动,本质上是一次 “掠夺试探”。日本政府明知国力远逊于清朝,却孤注一掷 — 他们赌的是清朝的软弱,赌的是能从这场军事冒险中榨取真金白银。 最终,清朝在英美的调停之下,向日本支付了 50 万两白银的 “赔偿费”。这笔钱在当时的日本,相当于年度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不仅覆盖了出兵台湾的全部军费,还为日本海军添置了两艘新式军舰。 更重要的是,这次成功的 “小额掠夺” 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看清了清朝的腐朽无能,坚定了 “以战养战” 的歪路。 1894 年甲午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日本财政绝境下的必然选择。为了打赢这场赌上国运的战争,日本政府进行了全国性的战争动员,甚至发行了总额达 1.16 亿日元的军事公债。 但即便是这样,战争初期日本的财政依然捉襟见肘,前线士兵的军饷常常拖欠,武器弹药的供应也一度紧张。 而清朝这边,虽然国库空虚,但为了应战,也不得不向列强借款,前后筹措军费近 3 亿两白银。可腐朽的清军指挥失当、士兵战斗力低下,最终在黄海海战中惨败,1895 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清朝需向日本赔偿军费 2 亿两白银,加上赎辽费 3000 万两,合计 2.3 亿两白银。这笔赔款按当时的汇率折算,相当于 3.45 亿日元,是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 4.5 倍, 更是甲午战争日本军费总支出的 3 倍。这笔天文数字般的掠夺,直接将日本从财政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甚至彻底改写了日本的发展轨迹。 日本政府对这笔赔款的使用,堪称 “精准投喂”。其中 80% 以上都投入了军事和工业建设:海军获得了 1.39 亿日元,用于建造更多军舰,打造 “八八舰队”,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埋下伏笔;陆军得到 6200 万日元,用于扩充兵力、更新装备; 同时,政府拿出 2000 万日元设立 “八幡制铁所”,奠定了日本近代钢铁工业的基础,而钢铁正是军事工业的核心原料。 石破茂的话,之所以振聋发聩,是因为他看清了日本近代发展的畸形根基。明治维新的 “奇迹”,本质上是一场靠掠夺续命的虚假繁荣。 没有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财富,日本的改革早已在财政崩溃中夭折,所谓的 “富国强兵” 不过是镜花水月。而这种靠战争发家的历史,也让日本养成了迷信武力的惯性,最终在二战中走向覆灭。 如今,日本部分势力再次抬头,沉迷于军事扩张的幻梦,却忘了自己的 “崛起” 是建立在何等血腥的掠夺之上,更忘了战争的反噬之力。 当年靠掠夺发家,如今若再轻言战事,面对的将是远比清朝更强大的对手,而自身早已没有了当年 “以战养战” 的土壤。一旦开战,不仅无法复制当年的 “奇迹”,反而会因为自身资源匮乏、战略纵深狭小的短板,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