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老手艺“网”住年轻人!看平湖如何让民间文化破圈生长

潮新闻见习记者孔玉叶通讯员刘维佳

近日,第三届民间文化当代表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平湖举行。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民间文化”这一主题,共同探寻中华优秀民间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路。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民间文化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有着深厚的积淀。平湖这座有着六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孕育出了平湖钹子书、平湖派琵琶、西瓜灯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也使该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自创办以来连续三届花落平湖,逐步形成了民间文化交流的“平湖品牌”。

在新大众文艺浪潮的冲击下,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曹鸿表示:“一句方言民谣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遍大江南北,一项传统手工艺可以借助直播带货走进千家万户。”民间文化正在从博物馆的陈列品,转型为亿万大众可触摸、可参与、可共创的“生活态文化”。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也让民间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和“表达陈旧”的发展困境。如何让民间文化既“活起来”又“火起来”,成为本次研讨会探讨的核心议题。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中国民协副主席万建中从故事学角度提出,新大众文艺改变了故事的传播方式,民间文化需要建立新的叙事逻辑。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则提出了“数智时代的新神话”概念,认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悟空传》等网络文学作品,正是传统神话在数字时代的新生形态。

理论的探讨需要实践的印证。平湖市独山港镇的创新实践为民间文化的当代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这个浙北小镇将省级非遗“杜经布”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把废弃厂房改造成非遗“杜布馆”,复原百年老织机生产场景,开辟从棉花籽到杜布的完整工艺体验流程。通过文化特派员制度,独山港让古老的杜布技艺焕发新生:原创舞蹈《欢悦渔收》荣获省级大奖,开发的杜布文创产品远销上海、福州等大城市,非遗日当天的100把杜布折扇更是一售而空。去年,以杜布馆为核心的文旅线路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真正实现了文化资源向发展动能的转化。

平湖的创新实践不止于此。近年来,当地成功举办了全国首个“AI+AR”民间文艺数字艺术展,推出了《你好!守艺人》非遗手工技艺系列微纪录片,还在上海时装周上发布了二十四节气农民画国风公主裙。这些探索表明,民间文化的当代表达绝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需要准确把握“守正、创新、共情”三个关键要素。

本次研讨会不仅注重理论探讨,更强调学术成果的实践转化。会议共收到250多篇学术论文,最终评选出20篇优秀及入选论文,内容涵盖非遗保护、数字传播、乡村实践等多个领域。研讨会期间举行的论文集赠书仪式,将最新研究成果送达档案馆、文化馆等基层单位,促进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

随着研讨会落下帷幕,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逐渐显现:在数字技术赋能、学界智慧引领、基层实践推动的多重作用下,民间文化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新活法”。这种方法既要像织布般“经线绷紧”守住传统精髓,又要“纬线织密”大胆创新,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持续流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