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把“金钥匙”破解民生难题!蔡甸“小微项目”这样暖了居民心

资金、人力有限、服务需求多元……在基层治理中如何实现破局?近年来,蔡甸区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以党建为引领,实施一系列“小微项目”,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实现“小投入”推动“大治理”、“小实事”温暖“大民心”。

党建引领织密治理“一张网”

“有党组织牵头,我们参与治理更有方向。”这是蔡甸区群众对“小微项目”的普遍感受。蔡甸区构建“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已设立134个小区党支部、507个楼栋党小组,选配1218名党员中心户,推动组织触角直达基层末梢。机关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等常态化下沉,形成“包村联户、全链覆盖”的责任机制,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

群众共治议事出力齐参与

“以前是干部定方案,现在是大家商量着来,干事更有劲儿。”在蔡甸区“红色议事厅”,居民王师傅的话道出了群众参与的热情。

蔡甸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了“红色议事厅”“咵天亭”等议事平台,居民围绕停车、环境、文化等议题共商共议。群众不仅出主意,更踊跃出资出力,累计自筹资金503.7万元,配合财政“以奖代补”135.8万元,推动145项小微项目落地。各村社还制定“共管公约”,实现事务共管、成果共享。

小微实事汇聚民生大幸福

“家门口的路修好了,菜园长起来了,连吃饭、充电都方便了,日子越来越舒心。”说起身边的变化,蔡甸居民李女士满脸笑意。这些变化,都来自一个个“小而实”的项目。

在村湾,蔡甸区连续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干群合力清垃圾堆、拆破旧围墙、修破损道路,村湾环境焕然一新;在社区,“幸福食堂”解决了老人吃饭难,“绿色驿站”给环卫工人提供了休憩点,共享充电桩化解了电动车充电烦恼。这些项目投资不大、见效快,却精准回应了群众“急难愁盼”。

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友点田”共享菜园为代表的项目,不仅让居民吃上了绿色蔬菜,还成了邻里互动的“纽带”,催生出“五心村湾”等特色治理品牌。如今,蔡甸区的“小微项目”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治理品牌越叫越响,群众认可度也越来越高。(蔡甸融媒记者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