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伟人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还被迫转业地方,听到这个消息后,伟眉头一皱,问道:“11年前他就是排长,怎么才升了一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北戴河一出《奇袭白虎团》的演出让台下的毛主席看得津津有味,尤其对主角严伟才的英勇果敢大加赞赏。 戏一唱完,主席便兴致勃勃地问起英雄原型是谁,当得知是朝鲜战场上的侦察英雄杨育才时,他很高兴,可随后的一个情况,却让气氛瞬间变了。 有人汇报说,这位大英雄从朝鲜回国已经11年,军衔从排长升到了副连长,甚至一度差点被安排转业去地方。 主席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紧锁,一句追问掷地有声:“11年前他就是排长,怎么才升了一级?” 而这一问,牵出了一段差点被埋没的英雄往事...... 这事儿,得从杨育才的出身说起,他生在陕西一个穷山沟,小时候给地主放羊,崎岖的山路练就了他一双“飞毛腿”。 但到了1949年,杨育才在回家路上被阎锡山的部队抓了壮丁,成了国民党的一名传令兵,不过,这支部队后来在解放军面前一触即溃,杨育才也很快被俘。 但被俘的杨育才没有半点抗拒,积极接受改造,到了1950年,就光荣地入了党,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一打响,杨育才主动请战上了前线,在部队里,他胆大心细,跑得快,力气大,脑子还转得快,战友们都叫他“大力士”、“小诸葛”。 这些特质,也为他日后创造战场奇迹打下了基础。 时间来到1953年,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计划奇袭南朝鲜军的王牌“白虎团”,但这支部队的指挥部设在戒备森严的“415高地”,想钻进去比登天还难。 关键时刻,侦察排长杨育才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要带着12名侦察兵,组成一支13人的小分队,潜入敌后,端掉“白虎团”的老巢。 夜里,他们换上南朝鲜军服,押着一个假扮的“美军顾问”,大摇大摆地就往敌人腹地钻。 途中,战士赵顺合不慎踩中一枚反坦克地雷,而杨育才凭借丰富的经验,硬是将引信拆除。 走着走着,他又敏锐地察觉到队里好像多了个人,一试探,果然是个掉队的敌军士兵,杨育才将计就计,从他嘴里套出了当晚的口令“古伦姆-欧巴”,然后顺手把他绑在了草丛里。 靠着这个口令,小分队一路绿灯,摸到了“415高地”附近。 就在这时,他们发现敌人正在往车上搬东西,看样子是要开溜,敌军的副师长、机甲团团长等人正在会议室里开紧急会议。 杨育才一看,不能再等了,当即下令:“打!”13人如猛虎下山,冲进会议室一通扫射,当场击毙了机甲团团长。 敌人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又分成三组,横扫了整个团部,整个战斗,前后不到10分钟。 这次奇袭,战果惊人:歼敌97人,俘虏19人,还缴获了那面印着白色虎头的“白虎团”团旗。 杨育才一战成名,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一等功,朝鲜也给他颁发了“金星奖章”,回国后,他顺理成章地被提拔为副连长,他的故事也被编成京剧,传唱全国。 但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英雄的光环似乎也跟着淡了,从1953年到1964年,整整11年,杨育才的职位就定格在了副连长上,再也没动过。 问题到底出在哪? 在主席的再三追问下,身边的工作人员才道出实情,原来,症结就出在他早年那段当壮丁的经历上。 尽管他后来为国立下奇功,但在一些人眼里,这段历史是个抹不掉的“污点”,提拔他,被认为是“政治上有风险”,所以干脆就让他在副连长的位置上“继续学习锻炼”,慢慢磨。 就这样,一套僵化的“标签论”,差点让一个真正的英雄被彻底埋没。 真相大白,毛主席听后十分生气,直言这种做法是“胡闹”! 他严肃地指出,不能因为一段无关紧要的过去,就否定一个为国家立下大功的英雄,看人要看现在,看贡献,不能搞“贴标签”那一套! 主席的话,给在场的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最后在他的亲自过问下,组织上迅速纠正了对杨育才的错误看法,压在他身上多年的委屈终于烟消云散。 从那以后,杨育才的军旅生涯才算真正走上正轨,他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领导能力,从连长、营长、副团长,一路晋升到了副师长的高位。 在新的岗位上,他把自己在朝鲜战场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部队,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出了不少力,晚年,他还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发光发热。 一个人的过去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看重的,难道不是他为这个国家和人民实实在在做了什么吗? 【信源】奇袭白虎团的战斗英雄杨育才——新华网
1964年,伟人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
虎皮芳草潭
2025-07-20 11:07:07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