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一老人去某银行存10万元的养老金,不料却变成了一份保险。这份保险需要每年交10万元,连续交5年。可是老人根本没有多余的钱交,银行催老人交两年的保费20万元。老人的家人四处借钱,可是凑不足20万元。银行说,如果不继续交保费,那么只能退还一万多元的本金。 (案例来源:小政视频) 2022年3月,宋老太拿着10万元现金来到某银行准备存钱,这10万元是宋老太多年的积蓄。 宋老太没有多想,她认为银行应当不会骗人的,所以就安心的在银行存钱,不料存款却变成了一份人身寿险。 这份寿险每年需要交10万元,需要交满5年才可以领取。 当时的宋老太根本不清楚,这是一份人身寿险。宋老太还以为是存款呢。 过了两年,宋老太突然接到了这家银行的电话,银行催宋老太交两年的保费20万元,宋老太的女儿宋女士才导致她的母亲被骗了。 可是宋老太根本没有20万元,因为这10万元已经是宋老太的多年积蓄。 宋老太跟银行工作人员说,她不想再交保费了,能不能把10万元本金退还给她,可银行工作人员却拒绝了。 宋老太一家人只好四处借钱,但依然凑不出20万元。 宋老太女儿找到银行交涉,可银行工作人员却振振有词的说,这份人身寿险当初宋老太已经签字,那必须交满5年,每年必须交满10万元,如果不缴满的话,现在退的话只能退还本金1万多元。 这不是讹人吗?宋老太女儿宋女士非常的生气,联系了媒体记者。 就算有记者的介入,银行工作人员依然拿当初的合约说事,那么从法律上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 1、宋老太当初签订的购买人身寿险的合同有效吗? 民法典第143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当初宋老太与银行签订的人身寿险的合同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呢? 那就要看当时宋老太是否真的有购买人身寿险的真实意思表示,当时的宋老太是不是遭到了欺骗,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了。 那银行就应当提供当初的监控视频,看看宋老太是否是真的愿意购买,还是遭到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欺诈。 2、如果宋老太遭到了欺诈,那么购买人身寿险的合同无效。 民法典第148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如果当时宋老太遭到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欺骗,宋老太误以为购买的人身寿险就是所谓的存款,那么宋老太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这份合同。 很大概率宋老太是被欺骗了,因为银行根本不允许出售保险的。 如果宋老太要购买保险,她为什么不去保险公司呢?为什么要来银行呢?所以宋老太的本意是想将10万元养老钱存入银行的。 3、银行应当将10万元本金和利息归还宋老太。 民法典第157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宋老太遭到了欺骗,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这份合同,那么银行应当将10万元的本金返还给宋老太,同时应当支付相应的利息。 真是想不通,银行工作人员为什么就卖起了保险呢?这不是违反了相关的规定吗? 银行工作人员明显违规了,为什么还那么理直气壮呢?到底谁给他们的勇气呢? 对此您怎么看?
山西长治,一老人去某银行存10万元的养老金,不料却变成了一份保险。这份保险需要每
运良说是非
2024-04-27 16:52:04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