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不仅是孩子需要“衔接”,家长也需要做好这些准备

成长教育漫谈 2022-06-28 21:28:42

永远会有一部分孩子即便看上去什么都不去做,也不会偏离我们的期待——该优秀还是依旧会非常优秀的(本文所说的“优秀”特指学习成绩优秀)。

关于这点,相信随着中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在一些针对学霸、学霸家长的采访中,我们都可以看得到。

在这个层别也“卷”起来了,就差有人说:“我们从来都没学习过!”这句话了……

看看就行了,对大多数的普娃、普娃家长而言,我们还是要现实一些,甚至别人越是说得轻松,我们反而越要更用心对待。

因为只有这样做,事情的发展才更可能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今天我们聊聊“小初衔接”父母需要做哪些衔接。

之所以写“父母”,是因为太多人在面对诸如幼升小、小升初又或者是初升高的时候,更容易关注的是孩子学什么、如何学。

一般来说有的父母会通过报班解决,有的会通过咨询之后购买相关的书本、教辅并结合学习计划让孩子自主解决,还有的父母因为能力比较强会以自己为主导带着孩子一起衔接?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偶尔也会看到有人提醒要注意随着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父母沟通方式也要调整等等,但确实很少有系统分析一下父母在小初衔接这个阶段自己需要做哪些衔接的。

所以再次谈及小初衔接的时候,我准备先谈谈父母的衔接。

需要说明的是:

1、以下给出的建议有的是基于一些特定条件的。

例如青春期、早恋、家校问题等,暂时遇不到不代表未来也不会遇到,提前做一些准备是很重要的。

2、对那些已经遇到问题(例如有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且反应还很强烈或者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家长来说千万不要觉得是不是现在才了解这些就太晚了。

从我们开始去尝试改变那一刻起,很多问题就会发生变化,只不过往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一、教育理念的继续完善

对一般父母而言由于不是职业的、专业的,所以自身教育理念通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当下的自己和几年前的自己,我们会发现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观点以及要求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明天”的我们,跟今天的我们还是会有不同的。

所以不要偏执地固守某种理念。

用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格局去看待各种不同的理念,会更有利于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认知。

无需过多纠结对与错、好与坏的本身争论,更多去思考“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如何趋利避害?”等这些更容易引发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

孩子都要上初中了,家长如果还坚持过去的教育理念,而没有更多的更新,除非是之前就做得很完善,否则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对一般的家长来说,反思教育理念是比较容易操作的。

例如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的一些问题的深层次分析入手——假设孩子身上有某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思考这个问题的产生、形成跟我们过去的教育存在怎样的关系。

如此我们可以进行诸如以下这类问题的思考(包含但不局限):

1、某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还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先不从孩子入手而是从我们自身入手该如何做?

3、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整?

关于理念方面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认为“要求高”“期待值高”是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罪恶根源”。

真正的根源大都是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

例如只是逼迫、要求孩子做好一件事情和理解、信任、帮助孩子共同做好同一件事情,后者的结果不但更好,且还不会导致孩子出现不良的问题。

二、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在小学阶段我们会发现不少孩子即便长时间不去学校上学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但到了初中以及高中之后,多数孩子、孩子父母就做不到了。

自主学习能力又或者是父母的辅导能力到了这个阶段尽管依旧有影响, 但比之学校(老师)的影响相对就会减弱了。

所以对于小升初的家长一定要转变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即便是同一对象,有的人会认可有的人则不认可。

有分歧是正常的,遇到分歧就去沟通解决分歧,千万不要浪费时间在争辩、争论谁对谁错上——没有觉得对与错,只有如何调整会更适合自己。

分班之后家长要及时跟孩子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进行全面细致的沟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个假期里我们完全可以先跟老师就孩子存在的某些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沟通,并尝试去解决。

学校、老师没有道理会恶意毁孩子,但他们所采取的某些方式确实有可能不适合我们或者不被我们所认同。

遇到这种事我们只需要去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即可,对普通家长来说无需浪费时间非要把问题上升到高大上的理论高度去探讨,一旦问题无法聚焦,那解决起来的难度、效率就会很差。

至于更高高度的探讨,那就等大家都有时间了再交流也不迟,父母只需要记住问题越聚焦越容易解决即可。

三、心理、生理

对于大多数的小升初孩子而言,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并因此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这其中有很多问题处理不好的话还是会导致很多严重问题出现的。

例如青春期的问题,早恋的问题,沉迷游戏的问题,交友的问题,学习吃力甚至厌学等问题。

在这个阶段往往孩子的自主意识会增强,很多过去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阶段却可能会出现父母一张嘴就引发争吵的情况,甚至有的父母还遇到了“不张嘴”都会有各种矛盾的情况。

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一定要做好衔接。

我们无法要求孩子必须理解我们是怎样的心情、动机,事实上他们即便是理解了也不会改变题目的态度,因为这些情绪、意识等,很多时候也不受他们自己的控制。

其实我们很多人当年未必比自己的孩子好到哪里去……

做好这个问题的衔接,就需要父母全面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的规律,然后从家庭、从我们自身做出一些改变——当然,最终我们会发现最最需要马上做出的改变可能就是学会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这个阶段对不同的孩子来说有长有短,作为父母做好长期准备即可。

不能烦躁,或者即便是烦躁了也尽量不要对孩子表现出来,否则只会让这一个阶段变得更长。

没有什么立竿见影、快速有效的方法,但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做,最起码不会让问题变得很严重更糟糕。

四、生涯规划

也许有人觉得这件事情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可能真的是太早了。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我们就会明显觉得日子过得很快了。

尽管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很烦躁、很焦虑、很不安甚至很恼火,感觉日子似乎是过的很慢,但不知不觉中初一就过去了,然后初二又过去了,马上我们就会不得不直面紧张的中考……

没等我们来得及回味这一切的时候,更加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又马上高速袭来。

当下以及未来孩子的竞争和过去是截然不同的,在过去一个人靠自己是“靠得住”的,但在当下和未来,只靠自己是很容易输在了“信息差”上。

例如同样的天赋、长处、优势如何发挥、怎样精进等等靠个人和靠一个团队(父母、专业人士)最终发展的结果很可能相差极大。

再比如更现实的高考选什么专业、去什么学校、到哪里发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在这些工作中持续进步、提升等等,影响这些因素除了孩子的自身之外,更多还是取决于我们对各种信息的掌握。

机会确实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但“有准备”不是静态的,更不是只让孩子自己准(学)备(好)就行了的。

父母不去刻意准备的话,大都也做不好——往往多数父母只能就一些自己熟悉或者身边亲朋比较熟悉的领域、成功经验等进行借鉴。

而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给予孩子的一些建议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这些事情孩子是做不好的,需要父母去做才行。

简单提几个父母可以参考的思考点:

1、从孩子当下的兴趣、天赋特点出发。

2、有条件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更多去接触、了解一些职业,尤其是能跟一些该领域中取得不错成绩的人士交流一下会更好。

3、不要只和孩子谈学习,无所不谈才能够更了解孩子、更清楚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够给予更合理的建议和引导。

4、少说教多倾听,哪怕孩子说错了也没关系,只要他们能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即可。

5、一个问题我们不需要讨论一次就必须出结果,有价值的问题父母可以事后再做一些准备,等到再次讨论的时候可以加深交流的深度,对孩子的帮助也会更大。

生涯规划看似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解决它却都是着眼于细微之处,而这些事情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父母的作用。

五、学业规划

比起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其实就更加具体了,对父母而言往往也会有“大有可为”的感觉。

这里的学业规划包含了我们在这个假期进行的小初衔接的文化课学习,也要包括对整个初中甚至是高中学业的规划等。

这种事情同样是不可能一次性做完的。

尤其是孩子本身在能力、兴趣、认知等各个方面也都在不断发展,所以今天喜欢的、认可的事情,明天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这件事情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引导的。

不要只局限于孩子当下的学习,只是就当下的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看这个问题:无论是成绩还是能力又或者是习惯等,今天的这一切都是明天的“基础”“初始条件”,所以未来的认知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今天的成绩、能力、习惯等定位、要求。

需要提醒一点的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消极,总是拿各种糟糕的可能来威逼孩子比如如何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糟糕的事情。

乐观、积极的心态更容易应付万变的未来生活。

不得不说父母是越来越累了,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责任变得越来越大,但抱怨归抱怨,发泄不满归发泄不满,所有该来的还是会来的,且无法改变我们其中确实能够扮演很重要角色的事实……

既然如此,主动一些总是好的,您说是不是?

0 阅读:66

成长教育漫谈

简介:分享教育领域的各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