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万元,这个数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汽车产业厚重的价格铠甲。京东联合广汽埃安推出的UTsuper,用租电方案将购车门槛砍至5万内,整车价也仅8.99万元。但比价格更具冲击力的是三方合作模式:广汽负责造车,宁德时代提供电池,京东掌控销售与用户运营。这种分工让人想起十年前的手机市场——彼时运营商定制机横扫千军,如今京东正将同样的剧本搬上汽车舞台。

渠道反噬制造的商业革命回顾京东在3C领域的崛起史,本质上是一部渠道商重构产业话语权的教科书。2014年推出的京东通信小白卡,通过预存话费送手机的合约模式,将华为、中兴等厂商的定制机铺进千万用户口袋。这些机器往往贴着"京东尊享版"标签,硬件配置由渠道商定义,厂商沦为沉默的代工方。

UTsuper的合作框架如出一辙。广汽埃安贡献了现成的UT车型平台和生产线,宁德时代押注巧克力换电技术,而京东不仅独家掌控线上销售渠道,更将PLUS会员体系、白条分期、养车服务等生态资源打包注入。就像当年定制机绑定通信套餐,如今购车权益与京东生态深度捆绑——前1000名PLUS会员赠送2500元E卡,12期白条免息,100张换电券构成闭环消费陷阱。
产品定义权的隐秘转移仔细观察UTsuper的配置单,能清晰看到渠道意志对产品定义的改造。相比原版埃安UT,新车砍掉了自动泊车等"华而不实"的功能,却强化了540度全景影像等实用配置。这种取舍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京东3万份用户问卷的数据洞察——下沉市场更在意续航和基础安全,而非高阶智驾。

更值得玩味的是价格策略。租电方案将电池产权剥离,消费者以4.99万元获得"半成品"车辆,后续通过月租399元的换电服务持续付费。这完美复刻了手机行业"硬件贴成本、软件服务赚利润"的商业模式。当传统车企还在为单车毛利率绞尽脑汁时,京东早已把算盘打到五年后的电池租赁和养车服务上。
汽车业会重蹈手机覆辙吗?手机行业的教训历历在目。2016年运营商削减补贴后,酷派、联想等依赖定制机业务的品牌迅速衰落,而掌握自主渠道的华为、小米则趁势崛起。如今汽车行业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当京东养车工位变成新车展台,当APP下单取代4S店议价,车企的品牌溢价空间正被急剧压缩。

但汽车产业比手机复杂得多。京东宣称的180天价保条款,在经销商体系面前可能形同虚设;宁德时代规划的千座换电站,目前实际落地不足半数;更关键的是,消费者能否接受"买车不买电池"的产权分割?这些变量都决定着渠道革命的实际成色。
这场实验的真正价值,在于验证汽车能否像家电一样被标准化销售。如果UTsuper成功打开市场,未来很可能出现"京东标"的贴牌汽车——就像Costco的Kirkland Signature商品,消费者认的是渠道品牌而非制造商。届时,广汽们或许会怀念那个车企掌握绝对话语权的黄金时代。